1961年,陆小曼穷得吃不起鸡蛋时,将唯一的貂皮大衣卖掉,买来几斤大闸蟹,请3个

悠然话史 2025-11-27 18:08:10

1961年,陆小曼穷得吃不起鸡蛋时,将唯一的貂皮大衣卖掉,买来几斤大闸蟹,请3个男人到家中大吃大喝。饭后,陆小曼红着脸说:“今天找你们来,是有一个不情之请。”   上海中国画院档案室的玻璃柜里,国礼国画备案表旁,放着本泛黄的《泰戈尔诗选》。   扉页 “陆小曼译” 字迹娟秀,书内夹着她的翻译手稿。   没人会把这本译著,和 1961 年那件被卖掉的貂皮大衣联系起来。   可正是这位文学译界前辈,用自己的方式,写就了文人的担当。   1925 年的北平,陆小曼窗前译泰戈尔诗集。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经典译文便出自她手。   那时她已是文学圈小有名气的译者,常于《晨报副刊》发表散文。   徐志摩曾赞:“小曼的笔,能写出人心底的光。”   1928 年,陆小曼出版首部译作《泰戈尔诗选》,轰动文坛。   鲁迅评价:“她的翻译,既保留原作韵味,又有中文雅致。”   此后她陆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刊登于《新月》,还创作《哭摩》等散文。   那时的她,是文学艺术圈众人眼中才华横溢的才女。   1931 年徐志摩意外离世,成了陆小曼人生的分水岭。   此前她靠徐志摩稿费与家族补贴过着优渥生活,无需谋生。   可徐志摩一走,经济来源骤减,她无谋生技能,只能变卖首饰度日。   过度悲痛让她染上鸦片,身体衰败,哮喘、胃病接连找上门。   为戒毒与治病,她耗尽积蓄,日子开始捉襟见肘。   1937 年抗战爆发,陆小曼生活雪上加霜,彻底落魄。   原本靠翻译和绘画委托勉强维生,战争却让刊物停刊、约稿中断。   日本人邀她任伪职许以厚报,她严词拒绝:“宁守清贫,不做亡国奴。”   为避祸闭门不出,连仅有的翻译活计也没了。   她忍痛卖掉与徐志摩的珍藏书籍字画,甚至他送的钢笔、砚台,换粮食药品。   这段日子,她常以稀粥咸菜为食,日记里满是 “囊中羞涩”“药石无继”。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陆小曼想重拾翻译与绘画,却已物是人非。   贫困与病痛让她身体大不如前,提笔即手抖气喘。   文学圈新人辈出,她的风格难合主流,约稿寥寥。   偶尔接小幅绘画委托,报酬微薄仅够买药。   无儿无女的她,靠表妹吴锦照料,挤在上海小弄堂,日子紧巴巴。   1949 年后,陆小曼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才算有了稳定生计。   可每月六十元工资杯水车薪,要养两人还要买昂贵的治病药物。   一次哮喘发作,她没钱买进口特效药,靠便宜中药硬扛,险些丧命。   即便如此,她仍没放弃文学,空闲时整理旧译稿、写新散文。   1961 年秋,上海市委找她牵头筹备国礼国画。   接到任务时,她正修改《济慈诗选》手稿,指尖因服药发颤。   “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 可请客、买画材的钱让她犯了难。   翻遍抽屉,存折不足五十元,她将目光投向衣柜里的貂皮大衣 —— 徐志摩所赠。   表妹劝她留着念想,她却摇头:“为国办事,值。”   吴锦将大衣卖了二百四十元。   陆小曼先去买上好宣纸颜料,又订了大闸蟹与温酒锡壶,剩下的钱留作药钱与应急。   请客时,唐云三人见满桌菜很意外,她只笑劝吃饭,不提窘迫与卖大衣的事。   整顿饭她仅吃几口青菜,把蟹肉都留给客人。   酒过三巡,她捧出笔墨纸砚说明来意:“此餐非贿赂,只为为国出力。” 唐云三人当即答应,那晚小院灯火通明,三人挥毫泼墨,她在旁磨墨指点。   还拿出珍藏画谱供参考:“国礼要画出中国风骨。”   任务完成后,吴锦劝她报销,她拒绝:“国家困难,别添麻烦。”   她将花费明细写在字条上,与《泰戈尔诗选》译稿放一起。   此后她仍过着清贫生活,1963 年还在《上海文学》发表散文《我的绘画与生活》。   1965 年,陆小曼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整理遗物时,人们发现她未完成的《雪莱诗选》译稿与那本《泰戈尔诗选》。   书里夹着字条:“1961 年秋,请客花费二百四十元,未报销。 值。”   旁有张她与三位画家的合影,背后写着 “为国办事,此生无憾”。   如今,《泰戈尔诗选》仍在再版,成了文学经典。   陆小曼中年落魄的困境与卖大衣为国筹画的担当,也为人知晓。   这位集翻译、绘画、创作于一身的才女,用一生诠释了文人风骨。   她的成就与家国情怀,成了后世文人的榜样。   翻开她译的《泰戈尔诗选》,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才华与担当。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美才女陆小曼的凄艳人生;华子——《陆小曼在左,林徽因在右》)

0 阅读:0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