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滞留日本的我国游客,按期回不了国,一个个着急得心焦如火燎,求爹爹告奶奶。可出游之前,有关部门明明三番五次提醒,近期岛国瘴气弥漫,不必前往,他们怎么就是不听,如果战时,这些人又会做出什么事? 这一波滞留日本的游客,很多人都是在外交部三番五次提醒后,还是毅然决然订了机票。有人说:“难得休假,早就计划好了。” 有人觉得:“危险的事离我那么远,哪轮得到我?”也有人压根不信“出事能有多严重”,觉得赶上点小风波,运气不会差到自己头上。 这心态,说白了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平时咱中国安全感爆棚,习惯了安稳的生活,对外部风险总有点“事不关己”的麻木。 结果就像现在,航班一停,机场一关,才发现自己成了“局中人”。有的还在朋友圈发文控诉,有的在社交平台上求助,甚至还有人“喊话”咱中国政府出手救援。 其实,这种自信和侥幸,往往就是灾难的温床。说实话,这次日本的局势变得这么快,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 11月24日,光是一天,就有12条中日航线宣布未来一周所有航班全都取消。你以为今天还能回家,结果明天一觉醒来,航班没了,想换路线也是“堵死一片天”。 在机场大厅,人山人海的中国游客,小孩哭、大人愁,行李堆成小山。这画面,真不是电视剧能拍出来的。 更扎心的是,有些人本来还想“趁乱捡便宜”,结果一看,机票涨价翻倍,酒店也跟着水涨船高,钱包都快掏空了。有人调侃:“这下真是‘赢麻了’,连回家的路都没了。” 其实,早在这波风波之前,咱中国外交部和驻日本使领馆就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11月15日刚刚发布预警说: 日本社会治安不靖,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多发,甚至还有多起中国人在日本遇袭的案件没破。 更别说日本政坛最近的风向,公然发表涉台挑衅言论,严重恶化了两国氛围,咱中国公民的安全风险直接拉满。 官方的提醒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三番五次地吆喝。可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就是去玩几天嘛,能有多大事?” 有的甚至说:“没准是媒体夸大其词,日本不是挺安全的吗?”结果风头一到,才知道什么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有网友问:“要是真打起来,这些滞留的人会不会更慌?”其实,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地方。和平年代,大家还能靠钱和关系想办法回家。 可真遇上极端情况:比如外交断裂、战事升级,那些还滞留在岛国的中国人,恐怕真的只能“靠天吃饭”。 到时候,日本政府也未必会像现在这样“客客气气”,说不定直接限制华人行动,甚至以“安全”为由“集中管理”。 在极端压力下,有些人可能会选择“自救”,各种渠道都用上,也有可能会做出一些“非常规”举动,比如冲击使馆、聚众抗议,甚至有可能被某些势力利用,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 这种时候,个人的命运就再也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了,恐惧、无助,全都一股脑地涌上来。平时的“硬气出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求生指南”,这滋味,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说到底,这一波滞留事件,暴露出来的不是航班的问题,更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盲目自信”和侥幸心理。 总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总觉得“国家会兜底”,等真遇见了才发现,一切都不是想的那么美好。咱中国这几年撤侨如此显眼,让大家觉得“只要有事,国家一定救我”。 但其实,任何救援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遇到极端局势,谁都不是超人。成年人该有的责任和风险意识,谁都不能缺。 现在很多人出国旅游,脑子里装的都是“打卡拍照”“买买买”,很少有人认真考虑安全问题。觉得旅游就是享受,就是放松,哪里想得到会有那么多麻烦? 以前有句话叫“出门在外,安全第一”。现在看来,尤其是在国际局势风雨飘摇的时候,这句话比金子还重要。 你可以追求自由,但不能忽略风险。每一次的“说走就走”,都要有“有备无患”的底气。其实,看到这么多中国人在日本滞留,咱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心里都不是滋味。 谁都希望每一个出门的同胞都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可安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有自觉遵守提醒、提高警惕,才能真正把风险降到最低。 每一次风波,其实都是给未来敲响的警钟。大家都说“家是最安全的港湾”,可要想随时回家,前提是你自己别作死,别拿提醒当耳旁风。 回头看看,这一波滞留日本的同胞,有的可能是无知者无畏,有的也许是侥幸心理作祟,还有的是真被“美好愿景”蒙了眼。 可不管什么原因,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世界很大,风景很美,但安全的底线一旦失守,所有的美好都是空中楼阁。 盼望每一位出门在外的中国人,都能把安全提醒刻进心里。别让家人为你担心,别让国家为你操心,更别让自己在异国他乡求爹爹告奶奶。世界再精彩,也得有命去看。 参考资料: 《12条中日航线取消全部航班!超54万张机票遭退!》——看看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