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近日,上海,地铁上出现一群外籍人士,他们竟然在车厢内拿着盘子吃起了手抓咖喱饭!周围的空气瞬间弥漫着难闻的味道,旁边的乘客只能捂紧自己的口鼻,不满地看着他们。网友:太没素质了! 上海地铁,每天人来人往,节奏快得跟打仗似的。谁不希望环境干净利落,能安安静静地坐到目的地? 可这几位外籍乘客,竟然把地铁当成了自家客厅,直接开饭。盘子、咖喱饭、手抓,整个画面要多“出戏”有多“出戏”。 别说咖喱饭本身味道重,哪怕是馒头、包子,放在封闭的地铁车厢里吃,也足够让人皱眉头。更何况,咖喱的那股气味,简直有穿透力。 有人形容,“一进车厢,味道就像开了挂,往鼻子里钻”。更有网友调侃:“本来还想打个盹儿,结果被咖喱味儿熏得精神百倍。” 说实话,大家并不是对“吃饭”有什么意见。毕竟人都有饿的时候,也理解外地人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可问题是,公共场合有公共秩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里总得有根弦。 这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弹,不只是因为味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外籍人士的“随便劲儿”让人看不下去。 网友普遍吐槽:“他们要是本地人,早就被地铁工作人员劝离了!”、“为啥地铁里吃东西,轮到外国人就没人管?” 说到底,很多人心里的不满,其实是对“双标”的不满。平常咱中国乘客哪敢这么干?小孩在地铁上啃个鸡腿,家长都得赶紧收拾,生怕被人说没素质。 可一到外籍人士身上,有些工作人员反倒犹豫起来,怕得罪人,怕被说“不包容”。这种“优待”让不少网友觉得窝火。 咱中国是礼仪之邦,不少外国朋友来了以后都夸环境好、人有礼貌。可规矩是大家一起遵守的,不是说你是外国人就能“开绿灯”。 不然时间长了,难免让人觉得,咱中国人反而成了“二等公民”。这谁受得了?其实,“入乡随俗”这个道理,谁都懂。不管你是哪国人,去了别的地方,总要尊重当地的风俗和规矩。 可为啥有些外国朋友到了咱中国,反倒开始“放飞自我”?有人说,是不是因为咱中国太宽容了?其实,宽容和纵容是两回事。 咱中国欢迎各国朋友来旅游、学习、工作,但也希望大家能遵守这里的公共规则。你要是实在饿得不行,完全可以下地铁,找个餐厅慢慢吃,非得在车厢里“开饭”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地铁是大家的,不是个人的“表演舞台”。每个人都想有个舒适的出行环境,可如果人人都像这几位外籍人士一样,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那地铁还不得变成流动食堂? 想想看,要是哪天大家都跟风,在车厢里开起了“自助餐”,那场面得多混乱?其实,公共空间的底线,就是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小题大做了吗?不就是吃个饭吗?可事情真没这么简单。其实,这种“公共场合乱吃”的现象,背后折射的是中外交流中的“小尴尬”。 一方面,咱中国城市越来越国际化,外籍人士多了,文化碰撞也多了。可另一方面,一些外国朋友对咱中国的规矩并不了解,有时候甚至觉得“我花钱来了,你们就该包容我”。 这种心态,其实挺让人无奈。你在自己国家,地铁里也许没人管,可到了上海,这就是不成文的“铁规矩”。 不少网友说得特别直白:“你要喜欢咖喱味儿,我们不拦着,但麻烦别在地铁里‘烹饪’!”其实,不光是外籍人士,咱自己要是做了不合适的事,也得被提醒。 其实,不少人对这次事件的愤怒,归根结底还是对“外国人特权”的不满。有人说,外国人在咱中国犯了错,警察、地铁工作人员都要“客气三分”,生怕闹出事来。 可自己人要是犯了同样的错,分分钟就被批评教育。长此以往,难免让人觉得心里不平衡。凭啥同样一件事,标准就能有高有低? 外籍人士既然能享受咱中国的便利和好处,那也该承担起同样的责任。规矩面前,没有“特区”。你要是觉得在别的国家吃饭没人管,那只能说人家管理松。 可在咱中国,规矩明明白白,大家都得守。其实,这起小小的咖喱饭事件,说到底是城市“气质”的一部分。 一个有底气的城市,既能包容不同文化,也能坚持自己的规则。就像上海,国际范儿越来越浓,但“规矩”才是最重要的底色。 咱中国这些年发展得越来越好,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来交流、工作、生活。可越是这样,越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规矩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放松,更不能因为对方是外国人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这样,咱中国的自信才不是纸糊的,大家的生活才会越来越舒心。 这次的咖喱饭事件,其实是个缩影。它提醒了我们:公共空间需要大家共同守护,规矩面前没有“特殊通道”。不管你是哪国人,到了咱中国,就应该尊重这里的规矩。 希望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地铁工作人员能果断处理,乘客也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的不满。让规矩成为城市的底色, 参考资料: 《满车厢咖喱味!网友拍下多名外籍人士在车厢内吃馅饼,上海地铁回应》——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