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对

小古说事 2025-11-27 15:17:14

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   不得不说,西方媒体报道中国和美国的时候,那双标简直没眼看,《纽约时报》这话居然说中国人活在“奇怪的悖论”里,造谣国内人对经济没信心、对未来没盼头,还说大家成了国家追求大国地位的“牺牲品”,没地方说话。   这话听着就离谱,咱身边确实有人吐槽收入涨得慢、找工作费劲,但要说成是“牺牲品”,这也太夸张了吧?   先说说实际情况,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着,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到32509元了,实际增长5.2%,大多数家庭的日子其实是在稳步往上走的。   当然咱也不否认有问题,比如收入分配不太均匀,普通人家面对教育、医疗这些必须花的钱,自然会觉得压力大。   还有年轻人就业,16-24岁青年失业率虽然连续三个月回落,高校毕业生想找个好工作不容易,县域里的年轻人就业渠道也少,这些焦虑都是真的。   但这些是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的问题,国家也没闲着,湖北监利搞“面点师”“龙虾养殖能匠”这些劳务品牌,带动了几十万人就业,云南宾川靠果业让几万人在家门口赚钱,这些都是实打实解决问题的动作,你说这能叫“牺牲百姓”吗?   反观美国,西方媒体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美国2024年军费都超过8800亿美元了,占全球军费的一半还多,可他们国内有近3000万人没医保,普通人看个小病动辄花几千美元,大病更是能拖垮一个家庭。   这么明显的矛盾,西方媒体很少提,为啥?还不是因为美国的军工集团、医药集团都是资本巨头,媒体背后跟这些资本绑在一起,敢说真话吗?   可到了中国这儿,发展中遇到的这点阶段性问题,就被他们拿放大镜盯着,还故意歪曲成“国家强了百姓惨了”。   这哪儿是客观新闻,分明是怕中国发展太快,抢了他们的风头,才故意抹黑。   再说了,中国的“强大”从来不是虚的,都是跟老百姓的日子绑在一起的,好多人觉得“一带一路”是帮别的国家,其实对咱国内百姓的好处也实实在在。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信息,国内跟“一带一路”相关的基建、外贸行业,已经创造了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可不是凭空来的,都是老百姓能拿到手的工作机会。   国家的钱也没乱花,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25年专门拿了1000亿元做育儿补贴,不少有孩子的家庭每个月能领到几百块,奶粉、早教的负担轻了不少。   云南更实在,把财政支出的大头都投到民生上,城乡低保标准一提再提,困难家庭每个月能多领几百块,够买不少柴米油盐。   还有医保,2025年医保目录新增了402种新药,平均降价50%,以前吃不起的罕见病药,现在不少家庭能负担了,这些都是国家用国力反哺百姓的明证。   西方总吹他们的“涓滴效应”,说让富人先富起来,财富自然会流到普通人手里,可实际情况呢?美联储的数据显示,美国最富的1%人群掌握的财富,超过了底层50%人群的总和,普通人根本没享受到所谓的“涓滴”。   中国不一样,咱是直接用政策帮老百姓解决问题,全国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一年能处理2400万件诉求,问题解决率高达96.7%,咱老百姓有啥困难,打个电话、网上留个言就能被重视。   比如医保目录调整、住房政策优化,好多都是听了大家的建议才改的,这种能解决问题的发声渠道,比西方那种“喊口号的自由”管用多了吧?   还有人说中国居民储蓄多是因为“绝望”,这更是瞎扯,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居民新增储蓄十几万亿元,可同时社会消费总额也增长了5%,服务类、升级类消费还涨得特别快。   这说明老百姓不是不敢花钱,而是理财意识提升了,花钱更理性了,不想乱花冤枉钱,跟“绝望”压根不沾边。   中国发展中确实有些问题,就业竞争激烈、收入差距要缩小,这些咱都承认,但国家从来没回避。   “十五五”规划里明确说了,要搞“城乡居民增收计划”,还要把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这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家庭能过上宽裕日子。   普通人感受最真切的,不就是工资慢慢涨了、看病慢慢便宜了、找工作的机会慢慢多了吗?   这些才是中国强大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在国际上争个高低,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稳、越来越有盼头。   西方媒体说的“牺牲论”,根本站不住脚,中国的强大,从来不是靠牺牲百姓利益,而是靠大家一起奋斗,然后一起分享发展成果。   这种强大,是老百姓工资单上多出来的数字,是看病时少花的钱,是家门口找到的好工作,是遇到困难时国家伸来的手。这才是咱普通人最硬的靠山、最踏实的底气。   大家觉得西方媒体还有哪些双标言论特别离谱?

0 阅读:75
小古说事

小古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