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的安徽淮河岸边,一个瘦弱的女人在洋人的镜头前缓缓褪去补丁摞补丁的衣衫。 她不是疯了,只是饿了太久,久到愿意用最珍贵的尊严换一块能救命的面包。 那张泛黄的照片后来流传到国外,成了西方人眼中"愚昧落后"的注脚,却少有人问:是什么把一个母亲逼到了这个地步? 安徽北部的佃农家庭,日子本就像走在薄冰上。 南京税收博物馆藏着一组清代税票,休宁县的汪廷柏家从道光到民国缴了109年田赋,光附加的"本色南米"就从五合八勺涨到七合一勺,再加上兵米税,一亩地的税负几乎占了收成的一半。 李姓妇女嫁过来那年,家里的存粮只够勉强过冬,遇上天灾就是灭顶之灾。 光绪三十二年的夏天,淮河断流了。 河床裂开的口子能塞进拳头,两岸的麦子在地里就枯成了干草。 和30年前的丁戊奇荒比,这次旱灾范围没那么广,但官府赈灾的银子比上次还少。 江苏水灾时盛宣怀还能组织华洋义赈会,安徽这边却连粥厂都开不起来,逃荒的人潮里,有人走着走着就直挺挺倒下去,路边的树皮都被啃得露出白花花的木头。 洋人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他举着黑匣子似的相机,用半生不熟的中文说给块面包就拍照。 李姓妇女后来每次回忆,都说那面包的麦香隔老远就能闻到。 她转过头不敢看周围逃难的同乡,手指颤抖着解开衣扣,心里只想着孩子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在饿死人的年头,道德廉耻早被饿得轻飘飘的,活下去才是顶要紧的事。 那张照片后来进了西方的博物馆,旁边标注着"清国灾民的野蛮风俗"。 可他们没说《辛丑条约》的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分摊到安徽每户要多缴多少粮食;没说税吏上门时,连家里最后一只下蛋的鸡都被牵走了;更没说江苏水灾时朝廷拨了十万两,安徽旱灾却只等来一纸"暂缓征收"的空文。 如此看来,所谓的"野蛮",不过是被逼到绝境的人最后的挣扎。 现在再看那张照片,女人瘦得能数出肋骨,眼神里却没有羞耻,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 她不知道自己成了历史的标本,就像当时的清政府不知道,当一个母亲要用身体换面包时,这个王朝离崩塌已经不远了。 1906年的淮河岸边,除了饥饿的哭声,还有什么东西正在悄悄碎裂,那是比堤坝更重要的东西,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