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电影嘲讽的“印度神药”,现在正堂而皇之进入中国医院,谁还敢笑它? 我真的没想到,那个曾靠《我不是药神》打开国人认知的印度仿制药,这几年,已经悄悄成了中国公立医院里的“正规军”。光是今年10月最新一批国家药品集采,就有4家印度药企中标,占了5家外企里的4席,妥妥的赢家。 你以为它只是“便宜”?错,它是便宜到极致:比如达格列净,原研药一片4块多,印度药一片才2毛1!这个价格连国产都比不过。但别急,价格低并不意味着靠“血拼”取胜,中国集采早就不是“谁便宜谁中标”那种简单逻辑了。质量不过关、品牌没信任度,低价也没用。 换句话说,印度药是“质价比”双赢,靠的是几十年在全球仿制药市场摸爬滚打的经验。它不是“山寨”,它是被世界承认的“替代方案”。 更重要的是,中国这几年也给足了机会。从开放进口绿色通道,到取消关税,再到国家集采制度改革,印度药是赶上了中国医改这趟快车,也算是“应势而起”。 对患者来说,是多了个买得起又用得起的选择;对国产药企来说,印度药就是一条“活鲶鱼”,逼得你不得不动起来,不然就被卷死。 总之,这场“印度药入华”的变局才刚刚开始。谁说药品竞争没有全球化?这次,中国药企真的要打起精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