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退役的飞机,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运到美国拆解?因为我们现在虽然是制造大国,就算C919、运-20这种大飞机都不在话下,可单论拆飞机来说,我们还得老老实实把飞机运到美国的“飞机坟场”去。 一架承载过无数乘客梦想的国产客机,引擎渐息后,竟要跨越万里洋面,飞向异国沙漠的“坟场”。这不是科幻,而是当下中国航空的真实写照。C919翱翔蓝天,运-20驰骋边疆,我们制造大国地位稳固,可拆解环节为何还得求助美国? C919从2017年首飞,到2022年拿下型号合格证,2023年5月28日开始商业载客,现在2025年已交付18架,飞了2.8万小时,载客157万人次。运-20呢,2013年1月26日首飞,2016年7月6日入列空军,扛起抗疫空运、重磅阅兵的重任,交付量也上去了几十架。这些大飞机,让我们从飞机制造的跟跑者,变成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年产值破千亿,覆盖全国上下游。 可制造牛了,退役处理这块儿,还得面对现实的短板。一架客机服役20到30年,报废时不是扔了了事,得拆开回收零件,省资源、降成本。全球看,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就是头号玩家。这地方1925年建起,二战后1946年专管飞机存储,占地10.5平方公里,存着近4000架军民两用机和6500台引擎,总值350亿刀。为什么选那儿?沙漠干旱,低湿碱土,飞机搁那儿不生锈,天然仓库。309航空维护与再生小组管着,分类存:能飞的随时备战,零件好的拆了换现役机,坏的熔了回收。2005年一年,就省了5.68亿刀成本,过去25年,20%的飞机修好重飞。 中国退役机,特别是波音、空客系列,多数得飞过去拆。拿南方航空的A380举例,2022年从广州白云起飞,跨太平洋十来小时,到图森降落。为什么不自家搞?技术门槛高。拆飞机不是砸了卖废铁,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发动机这宝贝,重两吨多,得用专用工具拆,稍歪就废百万刀。航电设备、座椅轨道,全得分类检,认证后进全球二手市场。没FAA标准,零件就只能当普通钢卖,价值差几百倍。环保也严,复合材料、燃油液压,得中和清洗,零污染。 这事儿就是我们制造端硬气,后端还软。C919、运-20这些,国产率高,运-20机身、航电基本自给,发动机虽用俄制D-30,但涡扇-20已在路上。C919呢,双发窄体,168座设计,依赖LEAP-1C发动机,国际认证链长。退役时,同样得走老路,除非自家链条建起。全球分工就这样,美国攒了几十年经验,基地像个大循环工厂,零件全球流通,我们现在运过去,其实是借力学艺。 当然,这不是长久计。国家战略里,航空全生命周期管理是重点。成都双流那边的空客项目,2022年1月落户,2024年8月29日首架A330-200拆解启动,由空客和Tarmac Aerosave联手,建“四中心一平台”,管存储、改装、维修、拆解,还带二手交易。投资60亿起,目标回收飞机90%以上重量,高于市场70%。这是欧洲外空客首个全周期项目,标志我们开始补课。未来,标准统一、人才培训、市场体系跟上,5年内就能少运90%的机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