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总要赌国运侵华?难道只是因为军国主义吗?错了!真相是:甲午一战,豪赌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直接喂饱了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像饿急了的狼,眼里盯着中国这块肥肉。 那个印在一万日元钞票上的福泽谕吉,喊着“脱亚入欧”的口号,把侵略中国、朝鲜的“大陆政策”变成了国家目标。 那时候的日本,国土小资源少,靠自己发展总觉得憋得慌,琢磨着只有抢别人才能快速变强。 反观清朝,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北洋水师看着船坚炮利,实则早被蛀空了: 慈禧太后要办六十大寿,硬生生挪走了海军经费,军舰年久失修,士兵训练也糊弄事,压根没把日本的野心当回事。 1894年朝鲜闹东学党起义,朝鲜朝廷求清朝帮忙,日本趁机派兵过去,故意找事。 7月里,日本军舰突然袭击清朝运兵船,丰岛海战打起来,甲午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黄海海战过后,北洋水师元气大伤,日本军队海陆两路一起推进,1895年1月,日军分两头包抄威海卫,到2月就把这块地方占了。 接下来的日子,威海卫百姓遭了大罪,日军挨家挨户抢东西,林家院村十几头耕牛最后只剩三头,邵家村的猪羊被抢得一头不剩,皂埠村的粮食全被拉去喂马。 房子也被烧得不成样,宋家洼村八十多间房化为灰烬,丁家庄、长峰这些村子大半都被烧光。 更可恨的是日军随便杀人,长峰、海埠、九家疃这三个村,就有四十多人被活活害死。 长峰村有个农民丛平安,看见日本兵抢自家铺子,举着镢头把那兵打晕,结果一群日军赶来报复。 秀才丛绳泽站出来讲道理,当场就被日军杀了,他兄弟也没幸免,老百姓气不过反抗,最后十七个农民倒在了日军刀下。 到3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彻底没了谈判的本钱。 日本攥着打胜仗的底气,逼清朝派李鸿章去日本谈判。 在马关的春帆楼,伊藤博文根本不给商量的余地,明着叫嚣:要是不答应就打去北京,条款就摆那儿,只能说“行”或者“不行”。 1894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了字:辽东半岛、台湾全岛还有澎湖列岛都要割给日本,还要赔两亿两白银。 后来俄德法三国出来干涉,清朝又花三千万两白银把辽东赎了回来。 日本还不满足,占着威海卫当筹码,又要走五十万两驻军费。 借着这个机会,日本还偷偷把钓鱼岛划到自己名下,编进冲绳县管辖,连个正式宣告都没有。 之后又逼着清朝签了《中日通商行船条约》,拿到了和西方列强一样的好处,在天津、上海这些地方开了租界,在华设厂还不用交杂捐。 这笔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对日本来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聚宝盆。 要知道,那时候清朝一年财政收入也就八千万两,日本年财政收入才八千万日元,这笔赔款折合成日元有三点五亿,相当于日本四年多的财政收入。 日本把这笔钱花得精明极了,近两亿七千万日元砸进了军费和扩军,只用五十八万日元就建了八幡制铁所——就是现在全日铁的前身。 另外拿五千万日元当储备金,搞成了金本位制,一下子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底子打牢了。 靠着这笔钱,日本从农业国硬生生变成了工业国,海军实力也冲到了世界前列,1905年打赢俄国,靠的就是甲午战争攒下的家底。 甲午战争这场日本的“国运豪赌”,赢面看似偶然,实则早有定数。 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源匮乏的毛病没法根治,对外扩张是它的必然选择;而清朝的腐朽已经深入骨髓,军队没战斗力,朝堂上主战主和吵成一团,这样的对手根本挡不住野心勃勃的日本。 说偶然,是东学党起义正好给了日本出兵的借口,北洋水师溃败的速度连日本自己都没想到,好处比预想的多太多。 本质上,这就是一场近代化国家对封建王朝的降维打击,清朝输的不是一两场仗,是整个制度和观念的落后。 这场胜利给日本挖了个“陷阱”,打胜仗能发大财的念头扎了根,形成了改不了的“赌国运”习惯。 军费占比越来越高,军队和军工企业绑在一起,成了左右国家决策的力量。 福泽谕吉那套侵略有理的思想被捧成了真理,连印在钞票上供着,慢慢把日本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国家。 从“二十一条”到“九一八事变”,再到“七七事变”喊着“三个月灭亡中国”,都是这种思路的延续。 可靠抢来的财富堆起的繁荣,终究是空中楼阁,日本过度扩张把自己拖进战争泥潭,1945年战败,才算为这场豪赌付了代价。 甲午战争过去这么多年,我们记住的不该只是赔款和割地的数字,更该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实在道理。 一个国家要想不被欺负,只能自己强起来,这是历史刻在骨子里的答案。 国运从不由赌局定成败,唯有自强方能立于世。 【评论区聊聊】回看日本这场“赌国运”的侵略,你有何感想?来评论区和大家分享吧。 (信源:历史抹不去的甲午之痛——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