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张云逸俘虏了国军将领赵凤藻的独子,对方提出用10挺机枪、100支步枪

古史 2025-11-20 11:49:54

1943年,张云逸俘虏了国军将领赵凤藻的独子,对方提出用10挺机枪、100支步枪换人,可张云逸却说:“我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   1943年的七月,皖江两岸的太阳毒得能晒脱皮,蝉在树上叫得没完没了。   这时候的皖江抗日根据地已经在大江两岸扎了根,日伪军来来回回“扫荡”好几次,每次都被新四军打了回去。   可麻烦不光来自日本人,国民党安徽桂系的赵凤藻带着人也来捣乱,他是古河行政公署的专员,跟着蒋介石搞“攘外必先安内”,暗地里还跟日伪勾结,就想把新四军第七师挤出这块根据地。   新四军早就定下了规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真要打过来,肯定得还手。   谁也没料到,这一次还手,竟牵出了一段让桂系军队记了半辈子的往事。   赵凤藻带着一群乌合之众扑向新四军巢北支队,本以为能捡个便宜,没成想碰了硬钉子。   新四军第七师照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法子,把来犯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俘虏里有对年轻夫妇,一查才知道是赵凤藻的独生子赵保顺和儿媳。   消息传到赵凤藻耳朵里,这位专员成天坐立不安,手里的枪杆子硬不过爱子心切,思来想去,只能派两个心腹偷偷钻进新四军的地盘,找高级将领谈判求情。   巢南一个山村的大树下,树荫把热浪挡了大半。   树下坐着四五个人,穿褪色灰军装的是新四军的人,说说笑笑透着股底气;另外两个穿崭新纺绸褂裤的,就是赵凤藻派来的代表,腰杆挺不直,眼神躲躲闪闪,站在树荫里还直冒汗。   见面一开口,穿绸褂的就陪着笑解释:“自家军队是不小心走错了地方,求新四军高抬贵手。”   这话刚落地,就被坐在中间的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打断了。   张云逸声音不高,字字都砸在点子上:   “你们驻在古河,巢北是我们的防地,隔着百十里地怎么会‘误入’?头一天你们不宣而战打过来,第二天就跟伪军搭伙两面夹击,真当我们看不见?”   这话戳得两个代表脸红到脖子根,半天说不出话。   好一会儿,一个代表擦着额头的汗站起来,声音都发颤:   “是我们不对,赵专员说了,只要放人保,愿意送10挺机枪、100支步枪,还有1万发子弹。别的条件您尽管提,我们都照办。”   在场的人都以为张云逸会动心,毕竟那时候根据地的武器正紧缺。可张云逸听完,慢慢站了起来,语气里带着一股威严:   “我们是抗日的队伍,现在日本人占着咱们的国土,枪口该对着谁,这点道理都不懂吗?你回去问赵凤藻,他是不是中国人?是中国人就该懂民族大义,别干那些让亲人痛心、敌人高兴的事。”   “至于俘虏,我们从不虐待,只要他不是双手沾着老百姓鲜血的恶人,都会宽大处理。”   两个代表彻底服了,躬着身子连说“仁义之师”。   等他们试探着问:“是不是以后不打你们、专心抗日就能放人?”张云逸当即点头:“抗日是中国人的本分,只要枪口对外,哪来的仇怨?”   还当场安排巢湖支队的李参谋长负责,三天内办好放人手续。   临了,张云逸又补了句:“我们知道赵专员是执行上面的命令,难处我们懂。但以后要是日伪或者别的人要来打我们,他能提前透个信,就比什么都强。”   太阳偏西的时候,代表们揣着定心丸走了,张云逸立马叫来下属,把后续的反扫荡、反顽斗争安排得明明白白,随后翻身上马往七师师部赶。   三天后,赵保顺夫妇平平安安回到了赵凤藻身边。   这件事像长了腿似的,在安徽桂系军队里传开了,赵凤藻也真守了诺,后来多数时候都没再找新四军的麻烦,甚至真的悄悄透过几次军情。   很多人后来都说,张云逸放了赵保顺,是放了个“人情”,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1943年的皖江根据地正处在最难的时候,日伪军天天“清乡”,顽固派在旁边虎视眈眈,新四军要是跟赵凤藻死磕,只会让日本人坐收渔利。   张云逸抓的不是赵保顺这个人,是抓准了赵凤藻“爱子”和“尚有民族良知”这两个要害。   他不要武器,非要跟对方讲民族大义,看似吃亏,实则是用最小的代价,把一个敌人变成了潜在的盟友,让根据地少了一个威胁,能集中精力对付真正的敌人。   这才是最高明的办法——武器能打赢一时的仗,大义才能凝聚长久的人心。   真正能撑得起家国的,从来不是锱铢必较的算计,而是能放下恩怨、共赴国难的大义。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张云逸拒绝重金赎人、坚持讲民族大义的选择,放在当时是不是最明智的一步? (信源:十堰市档案馆——义胆凌霄——张云逸在巢南同驻皖国民党桂系代表谈判的故事)

0 阅读:140

猜你喜欢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