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下英伟达相关的CoreWeave商业模式的泡沫破灭2025年3月,CoreWeave上市,暴涨到187,现在跌到了75。跌了60%算是泡沫破灭,但市值仍然有373亿美元。来看看这个AI股的泡沫程度有多高。英伟达本身的营收万众瞩目,预期订单多,营收高增长,市值大增有业绩支撑。但这并不是说AI泡沫就没有问题,AI产业链上不可能只是一家公司独大,这既不可能也不健康。需要看整个产业链,有没有大问题。英伟达的“亲儿子”CoreWeave问题就不小。CoreWeave是专搞AI基础设施的"新云"(neocloud)服务商,商业模式有点吓人, 借债买卡+出租算力+借更多债,号称是能持续增长的飞轮模式 。它的概念是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按小时出租GPU算力,按时间和计算量收费。CoreWeave先囤积算力,大规模采购英伟达H100、A100等算力卡,成为全球最大GPU持有者之一。截至2025年8月,CoreWeave持有超过25万个英伟达GPU,在全球有33个数据中心。从加密货币挖矿转型后,其GPU持有量从早期的小规模迅速扩张至25万级别,GPU资产约占公司总资产的50%做大的过程是杠杆扩张,靠借钱。用GPU资产和未来客户合同抵押,从金融机构获取巨额债务融资,再投入采购更多芯片。而机构愿意借钱,是因为大客户绑定,它与OpenAI、Meta、微软、英伟达等AI巨头签订长期大额合同,号称当前订单积压达556亿美元。(OpenAI与多家公司签订的长期合同,CoreWeave早就干了)大公司与金融机构愿意支持,因为CoreWeave的定位与AWS、Azure等传统云服务商不同,专搞AI,更专业地提供高性能、可扩展的GPU集群。客户如果自己建GPU集群,会需要巨额的资本支出(Capex),钱花掉了变机器;租CoreWeave的算力,就是小得多的运营支出(Opex),不对劲也能控制支出,停租就行了。AI预期火爆的时候,CoreWeave股价迅速崛起。但由于商业模式存在结构性风险,泡沫已经开始破灭,股价大跌60%都不是“不健康”的问题了。其2024年营收19.15亿美元,但为了实现这个服务营收,亏损高达8.63亿美元,先期投入不小。微软和英伟达两大客户占收入77%过于集中,其余市场化收入仅4.4亿美元,大硬伤是基础商业模式无法覆盖成本。英伟达本身既是股东又是客户,给了13亿美元合同,这种依赖关系不稳定。一旦大客户需求下降,或者转向自建设施,其收入立即崩塌。如果不看GPU资产,CoreWeave总债务150亿美元,账面现金仅10亿美元,杠杆率过高。因此,GPU是核心抵押物,但GPU以极快速度贬值,现在的主力资产H100,在三年后可能无人问津,能值多少钱成问题。一个没法回答的质疑是,GPU资产贬值,而债务却不变,现金流压力如何应对?实际收入几个亿,搞到800亿美元估值完全是AI狂热气氛下的疯炒。狂热的时候,是说“当前订单积压高达556亿美元”,但现在回头看,和OpenAI对甲骨文吹的5000亿美元一样,主要来自少数大客户的"故事性"签约。一段时间以来,美股炒AI风气很不好,不太严肃的意向性合同,随时取消的,也当成商业合同来说。一旦GPU租赁需求急剧萎缩,CoreWeave的"飞轮模式"一下就会完蛋。它是债务驱动的GPU囤积,严重情况下等于大春囤积BB机。好的模式,需要是可持续的云计算服务,多种需求,客户需要长期化、多元化、分散化,只搞AI算力赌太狠。CoreWeave关键转折可能是,"英伟达GPU永远紧缺"的假设不成立。它缺乏扩展新客户的能力和技术护城河。当GPU供应正常化、AI计算需求稳定时,CoreWeave的高负债会很要命,资产贬值、收入锐减,双重暴击股价会跌没了。现在只是开始降温了,跌了60%还是很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