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日本人打交道,还得看沈逸教授。 近年来,关于如何处理与日本关系,一种直

文史小将 2025-11-18 10:46:51

如何与日本人打交道,还得看沈逸教授。 近年来,关于如何处理与日本关系,一种直截了当的声音越来越多。 这类观点主张:少说多做,不要寄希望于对方的善意,而是要让对方通过实力明白我们的底线。 理解这套逻辑,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它如何看待过去的经验,它提出了什么样的应对方案,以及它最终希望达到的局面。 这套策略的出发点,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警醒。 过去,我们对日本采取宽容和善意的态度,寄希望于对方能够反思历史、遵守规则,但现实证明,这种做法并没有带来理想结果,反而让一些问题长期积累。 战后,我们对日本军人和战犯采取了相对宽大处理,本意是希望换来理解和合作,结果却被部分人视作软弱可欺。 这种分析背后,还包含对日本文化和心理的某种解读:在其社会传统中,更尊重对强者的服从,而对善意和宽容,不一定会给予对等的回应。 换句话说,对方可能不理解你的好意,但如果你展示出坚决的实力和底线,反而更容易赢得尊重。 因此,在历史问题上不断抵赖、教科书内容屡次修改,以及在经贸或技术谈判中的拖延,都被视作旧有策略行不通的佐证。 那么,针对这种“病因”,对应的策略是什么?核心是一种系统化的“行为应对法”,也就是行动重于口头表达。首要步骤是减少口头抗议,增加实际反制措施。 只有当实力和底线被实际展示出来时,比任何语言都有震慑力。理论还预测了对方心理的变化:第一次受到打击时,对方可能愤怒、委屈,但关键是不要停顿,要持续施压,让他们逐步意识到,挑战你的底线会带来实际后果。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打破对方固有的心理防线,促使其从愤怒和不解,慢慢转向自我反思。 这种逻辑类似于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没有底线、一味迁就别人,很难赢得真正的尊重。只有当你明确立场,并坚定维护它时,才可能换来平等的对待。 最终,这套策略的目标不是制造长期冲突,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稳定关系,一种“被实力强制出来的平等”。 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对方清楚地明白,一旦触碰底线,就会承担难以承受的后果。这是一种预防性威慑,旨在让未来潜在的冲突无从发生。 有时,为了强调决心,言辞会被推演得极端,例如提到“断其祭祀,绝其苗裔”的威慑性表述,但这主要是策略逻辑的极端化表达,意在传递一种态度:捍卫底线的决心不容动摇。 总的来看,这套新思路立足三大支柱:对历史教训的深度反思、基于心理模型的持续行动策略,以及以实力支撑的新均势构想 它标志着传统外交思维的转向,也表达了一种信念:在国际关系中,平等与尊重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通过坚定立场和实际行动赢得的。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