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话就很有意思了。当主持人问他,如果日本与中国开战,美国会不会支持日本时,特朗普异乎寻常的回答说,许多盟友并不是美国的朋友。 在特朗普的思路中,国际关系可以被简化为一张清晰的资产负债表。 盟友不再仅仅是共享价值观的伙伴,而是需要在经济上定期“结算”的客户。 他对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耿耿于怀,认为日本在汽车、农产品等领域占了美国的便宜,甚至觉得日本对美国经济的剥削有时比中国更严重。 因此,即便日本高市早苗访美时提出5500亿美元投资承诺,对特朗普而言,也可能远远不足以抵消历史上的贸易“欠账”。相比之下,他与北京在恢复大豆进口、联手管控芬太尼等具体议题上达成的交易,却立刻能带来可见的经济回报,这种实实在在的利益远比维持抽象条约更受重视。 特朗普这种逻辑,不仅适用于日本,也同样体现在其他盟友身上:无论是对北约成员国施压要求增加军费,还是向韩国提高驻军费用,他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美国的军事保护是有价格的,而且价格可能随时上涨。 当全球最强的军事保护伞变成一把“租赁伞”,需要盟友随时续费,其不确定性就像涟漪般扩散,催生战略焦虑。各国开始意识到,把国家安全完全押在一份可能随时被撤回的承诺上,是极度危险的行为。 日本的反应正好说明了这种紧张心理。政客们一方面收回了“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强硬表态,以免触怒可能毁约的美国总统。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大幅提升国防预算,将年度军费推高至创纪录的8万亿日元,加快扩军计划。这种矛盾行为反映了明显的恐慌,以及在不确定环境中寻求自我防卫的迫切。 这种寒意并不仅限于日本。韩国在依赖美国安全保障的同时,又无法脱离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菲律宾在印太战略中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印度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与美国的战略关系。就连AUKUS联盟(澳、美、英三国)也因美国承诺的可靠性受质疑而未来不明朗。欧洲传统盟友如德国、法国,也再次体会到:即便历史上盟友关系再稳固,也难以抵御利益计算的冲击。 特朗普将联盟“商品化”,并非偶然。这与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思潮有一定联系:务实地避免被卷入风险,但代价是用多年积累的信誉做交换。多次兵棋推演表明,如果在西太平洋与中国爆发军事冲突,美军在航母和前沿基地方面几乎没有优势。提前与日本潜在的军事冒险保持距离,对特朗普而言,是一种避免被拖入泥潭的自保策略。 这种短视策略正在削弱美国几十年建立的信誉,动摇《日美安保条约》等法律和制度基础,使盟友无法再理所当然地依赖美国承诺。一个曾依赖规则和预测性的国际体系,逐渐演变为充满猜疑与计算的交易市场。分析人士甚至预测,这可能使亚太地区的冲突风险增加约三成。 归根结底,特朗普只是直接揭示了一个被外交辞令掩盖已久的现实: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安全保障变成一种可随时议价的商品时,结果往往是全球军备竞赛加速、战略误判增多。这不仅令盟友焦虑,也可能最终削弱美国自身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