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英烈遗体。看后泪水湿透衣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现在是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是有无数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给我们换来的。 你看那定格在历史里的画面,英烈们有的还保持着冲锋的姿态,手指紧扣扳机,军装被硝烟熏得发黑,胸口的血迹早已凝固成暗褐色。 他们中,很多人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脸上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口袋里或许装着没寄出去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对父母的牵挂、对未来的憧憬。 谁不是爹娘的心头肉?谁不想守着小家过安稳日子?可当国家主权受辱、边疆百姓遭难,他们义无反顾扛起了钢枪,转身就走进了枪林弹雨。 史料记载,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战士平均年龄不到22岁,有的刚高中毕业就报名参军,有的还没来得及和心上人定下终身,就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南疆的热土上。 我曾在老兵回忆录里看到过这样的细节:一名战士牺牲时,怀里紧紧揣着妹妹的照片,背面歪歪扭扭写着“哥不能陪你长大了,要好好读书”。 这样的故事,不是影视剧的杜撰,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牺牲!他们用年轻的生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把战火挡在了国门之外。 如今,我们能在灯下安然读书,能带着家人四处旅行,能在节假日里享受团圆,这一切看似平常的幸福,都是英烈们用“不能团圆”换来的。 可总有人忘了这份沉甸甸的代价:有人把英烈的事迹当成“过时的故事”,有人在网络上随意调侃牺牲的英雄,甚至有人觉得和平是理所当然。 醒醒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只是那些负重的人,永远停在了最美好的年华,再也看不到如今的盛世。 当年,他们为了守护国土,在热带丛林里忍饥挨饿,在零下的严寒中坚守阵地,哪怕身负重伤,也绝不后退半步。 现在的我们,或许不用再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但铭记英烈、传承他们的精神,却是最基本的良知。 清明节去烈士陵园献一束花,给孩子讲讲英烈的故事,在心里为他们留一块位置,这不是形式,而是对牺牲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 英烈的鲜血不能白流,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我们要好好守护;他们没能实现的梦想,我们要替他们完成。 这份国泰民安,是英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军功章”,更是我们前行路上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铭记英烈,不是活在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