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事儿新不新鲜?杭州一位陈阿姨发现,自家00后的女儿月薪9000块,吃住都在家里,照理说能存下不少钱,可奇怪的是,月底一看,账户上干干净净,一分不剩。陈阿姨心里直打鼓,忍不住看了女儿的手机,这一看,简直不敢相信——女儿每个月居然悄悄花5000块钱,请了个“秒回师”。 什么是“秒回师”? 简单说,就是真人在规定的时间里,随时待命,秒回消息、接电话,甚至视频聊天。但对方又不是现实中的朋友,俩人从来没见过面,聊的呢,也多是女儿工作上的烦心事儿,生活里的小情绪。陈阿姨怎么也想不通:这不就是陪聊吗?咋就要花掉大半工资呢?这钱花得值吗? 要我说啊,这事儿表面上看是年轻人“乱花钱”,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无奈。现在很多年轻人,表面上看起来生活丰富多彩,但实际上,职场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的摩擦,还有那些不想让家人担心的小委屈,常常找不到人说说。怕父母操心,怕朋友嫌烦,花钱买“秒回”,看起来奢侈,但至少不用担心被评判,随时都能得到回应。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绪出口。 不过,话又说回来,月薪九千,拿出五千多来买这种即时回应,代价确实不小。有评论就指出,这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奢侈消费。这也反映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一些商家会巧妙地将产品与“爱自己”、“缓解焦虑”等概念捆绑,刺激为情绪买单的消费。加上无现金支付让钱变成了数字,花起来更容易没感觉,这让很多年轻人,即使收入尚可,存钱也变得异常困难。 陈阿姨的纠结,我特别能理解。五千块不是小数目,她当然心疼。但直接去制止,很可能让女儿把心门关得更紧。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想这个“秒回师”: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年轻人对情感共鸣的渴望,也提醒我们,是不是有时候,我们给身边人的倾听和陪伴,还不够多?如果家人之间能多一些不带评判的倾听,如果女儿能感受到,家里就是一个可以说废话、倒苦水而不用担心被批评的地方,她是否还需要向外寻求这样昂贵的“秒回”呢? 说到底,钱是女儿的,花得值不值,最终可能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但如果这笔高昂的开支,能换来我们一些思考,思考如何构建更真实、更温暖的情感连接,或许它就有了别样的价值。 你怎么看这种“秒回师”服务?如果你是陈阿姨,你会怎么和女儿开这个口?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九派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