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征集家长的社会资源,初衷或许是好的——想拓展课外视野,让教育更贴近真实世界。但这份表格递到手中时,笔尖还是会迟疑。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成年人的社会坐标。医生、律师、企业主管能轻松写下“医疗讲座”“职业体验”,而更多普通工薪阶层面对空白格,感受到的是无声的压力。教育在倡导平等,可这张表不经意间将成人世界的分层带进了校园。更让人担忧的是,它可能异化成隐形的家校博弈。当资源贡献与孩子在校关注度产生若有似无的关联,教育公平的天平便容易倾斜。孩子的成长环境,本不该被父母的人脉网络所定义。真正的社会资源,未必是光鲜的职业背景。那位能讲述祖辈故事的退休工人,那位坚持晨跑展示毅力的父亲,他们传递的生活智慧,同样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每份职业都有尊严,每个家庭都有独特价值——这份认知,才是我们最该教给孩子的社会第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