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听曹德旺的这段话真是令人深思!他说:“经常往来美国,发现美国的明星不带货,因为明星属于高收入人群,不去抢底层人群的饭碗,让底层人也能有口饭吃;而中国就不一样了,大小明星、经济学家、企业家,全都带货,把影响力发挥到极致,简直是荒唐!” 曹德旺那段话戳破的何止是带货的热闹,根本是把职业边界模糊的遮羞布给扯下来了,所谓“把影响力发挥到极致”,说到底就是各行各业都想往带货的池子里分一杯羹,完全不管这池子原本是底层从业者讨生活的地方。 美国的明星不管多红都不碰带货,本质上是守住了高收入群体和底层营生的界限,可咱们这儿早就没了这规矩,明星、企业家、甚至搞学术的经济学家,一个个都扎进直播间,拿着话筒喊“上链接”,场面确实透着股荒唐劲儿。 这些明星带着自带的流量进场,随便一场直播的销量就能抵得上普通商家大半年的生意,可他们根本不是靠产品本身站稳脚跟,全凭名气收割,等热度过去要么品牌倒闭,要么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被抢了生意的小商家收拾残局。 企业家跨界带货更是没了章法,好好的本行不干,非要去抢食品小贩的饭碗。做老人鞋起家的足力健,明明负债七亿元,不好好琢磨怎么把鞋卖好,反倒搞起了有机食品,又是水饺又是果汁,还喊着要开两万家店。靠着之前砸十九亿央视广告攒下的名气,用四块九一袋的水饺、十块钱八根的玉米打低价战,确实卖得不错,单月水饺就能卖上万单,饮料卖了近六十万瓶,可这背后是河南本地无数中小食品商家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要知道郑州本来就是食品巨头扎堆的地方,那些小作坊、夫妻店没名气没流量,只能靠口碑慢慢做,哪顶得住这种靠原有品牌势能跨界的玩家,这不就是用自己的优势去抢别人的饭碗。 更离谱的是连经济学家都掺和进来,这些本该在书房里做研究、给政策提建议的人,转头就坐在直播间里推荐起了保健品、理财产品,把专业背书变成了带货工具。消费者冲着“专家”的名头下单,可这些人根本不是真懂产品,只是把影响力变现,最后出了问题,消费者找不到说法,真正靠谱的科普和建议反倒没人听了。这种跨界彻底模糊了专业领域和商业带货的边界,让“专家”两个字都变了味。 全民带货带来的不光是职业混乱,更是实实在在的行业乱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直播带货的投诉举报就有四十二万件,比前一年增长了十九点三,其中虚假宣传、质量翻车、退换货难是重灾区。社交种草类的直播平台问题更严重,投诉量直接涨了三倍,说白了就是靠着名人效应忽悠人,先把流量做起来,哪管产品好不好、售后行不行。 这些乱象最后买单的不光是消费者,还有那些守着本分做生意的底层从业者,他们没名气没资本,拼不过明星的流量,扛不住企业家的低价,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意越来越差。 现在的情况就是,本该在各自领域发光的人,全都挤到了带货这条道上,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碾压底层从业者。美国明星不带货,不是他们不爱钱,而是清楚知道哪些钱该赚哪些钱不该赚,要给底层留口饭吃。可咱们这儿却把这种跨界抢饭碗当成了“能力”,把职业边界模糊当成了“灵活”,直到投诉量年年涨,小商家生存越来越难,才显出这种全民带货的荒唐。 市场监管总局都开始起草专门的管理办法了,57条规定直指行业顽疾,这本身就说明这股风已经乱到必须管的地步,再不管,真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底层饭碗被抢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