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拥有110万个比特币,按每个币10万美元计算,他的财富至少达1100亿美元。奇怪的是,“Satoshi Nakamoto”这个名字是假的,翻成中文就是“中本聪”,听起来像是随便起的一个化名。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银行体系一片混乱,雷曼兄弟这类巨头轰然倒塌,普通人看着存款可能随机构破产蒸发,对中心化金融的信任跌到了谷底,而这正好成了中本聪和比特币登场的背景板。 就在这年11月,他用这个化名发表了那篇著名的白皮书,详细说了一种“不用依赖信任的电子交易系统”,说白了就是绕开银行直接转账,把钱的控制权攥在自己手里。 不到两个月,2009年1月3日,第一个比特币区块诞生,里面还嵌着当天《泰晤士报》的标题“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救助的边缘”,这波暗讽简直是把对传统金融的不满写在了代码里。 中本聪藏得有多深?看他留的个人信息就懂了。他说自己是1975年 4月5日出生的日裔美国人,1975年正是美国重新允许公民持有黄金的年份,4月5日则是1933年美国禁止私人持金的日子,明摆着是在表达对中心化货币管制的不满。 然而,这身份从头到尾没人信,密码学圈本来就把隐私当命根,早年前e-Gold这些数字货币的创始人要么被指控要么被软禁,前车之鉴摆在那,中本聪可不想重蹈覆辙。毕竟手里攥着110万个比特币,区块链分析公司 Arkham 算过,这堆币现在值 1300 多亿美元,能排进全球富豪榜第 11 位,比戴尔CEO还有钱,暴露身份等于把自己变成行走的宝藏目标。 有意思的是,中本聪不光名字是假的,连人都像人间蒸发了。2013年比特币价格第一次暴涨到近1000美元时,他突然从网络上消失,留下一句“已转向其他项目”,之后再也没露面。 但他留下的那些比特币倒是一直没动过,这 110 万枚币占全球总量的5%左右,要是真抛出来,币价得被砸出大坑。而他创造的比特币,从最初 0.0008 美元一个涨到10万美元,翻了7600万倍,市值一度接近2万亿美元,成了全球第七大最有价值资产,还催生了上万种其他加密货币。 现在回头看,中本聪用化名可不是单纯怕麻烦,更像是为了守住比特币的核心逻辑。这东西本来就是要去中心化,要是大家知道它是某个人搞出来的,那和依赖央行发行的法币又有什么区别?布鲁金斯学会就说过,当年金融危机后,人们最需要的就是一种不被银行和政府控制的财富储存方式,中本聪的匿名身份恰好成了这种理念的象征。 就像押注网站上显示的,96%的人觉得他的身份在2024年证实不了,甚至可能永远是个谜。毕竟对币圈来说,“中本聪”是谁已经不重要了,这个名字早就成了比特币最小单位的代名词,而他藏在化名背后的那些对金融自由的想法,才真的搅动了全球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