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帖子特别火,作者是名校计算机系毕业生,有包括DeepMind在内的3份实

末号来看科技 2025-11-10 17:38:04

最近有个帖子特别火,作者是名校计算机系毕业生,有包括DeepMind在内的3份实习经历,但到现在为止没有收到任何offer。

而且他不是个例,他的同学群里,大家聊的话题已经从当年的刷题攻略、面经分享,变成了集体性的困惑和焦虑。

计算机科学这个曾经被誉为最稳妥的专业,现在频繁出现在失业率最高专业的新闻里,入门级的开发岗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而毕业生的数量却在创历史新高。

供需关系的失衡已经严重到,连做对了所有事情的人也开始怀疑人生。

招聘启事还在发,面试流程还在走,HR的拒信依然礼貌,但改变的是机会的密度。

原本能容纳一百个人的电梯,现在只能挤进二十个,剩下的八十个人履历再漂亮也没用,因为物理空间就那么大。这就是现在的就业市场。

要命的是,这个电梯正在加速缩小。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咨询行业,这些过去吸纳计算机毕业生的主力军,现在都在悄悄改变招聘策略。

有些公司的内部备忘录已经明确要求,任何新增岗位的申请都必须先解释为什么AI做不了这个活。

如果只是和其他毕业生竞争,那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卷,大家拼能力、拼运气,总有人能上岸。

但现在的情况复杂得多。

亚马逊的仓库里,机器人的数量已经扩张到惊人的规模,公司对外说机器人是辅助人类,但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仓库里,员工总数却在下降。

还有远程操控技术,菲律宾的工人戴着VR头盔,远程操控日本便利店的货架机器人。

这意味着你不光要和本地的求职者竞争,还要和马尼拉、孟加拉、越南的廉价劳动力竞争。

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很多远程操控的岗位存在的意义,根本不是为了长期雇佣你,而是为了收集数据。

那些穿着设备反复抓杯子、擦桌子的工人,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被录制,被分析,被转化成训练数据。

等模型学会了,这些岗位就消失了。

换句话说,你的日常工作实际上是在训练自己的替代品。

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分布之外的人类。

含义很简单,大部分工作都在正态分布曲线的中间地带,任务重复,流程标准,有章可循。

毕业生培养项目就是基于这个设计的,给你一本手册和一个导师,让你沿着既定路径往上爬。客服中心、仓库、初级开发、基础咨询,这些岗位都在这个舒适区里。

问题是,AI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区域,因为这些工作都有海量的历史数据,有标准流程,有可复制的模式。

如果你的工作内容和过去的案例高度相似,那么从回放到模仿就是一瞬间的事。

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核心问题不是你够不够聪明、够不够勤奋,而是你的工作是不是普通到可以被模型学会,还是特殊到AI暂时搞不定。

那些分布之外的人,是那些工作内容足够独特、足够新颖、足够混乱的人。

他们面对的是全新问题,或者在小规模、复杂的物理环境中工作,传感器还覆盖不到。他们也不安全,只是在自动化的时间表上排得靠后一些。

讽刺的是,大部分应届生努力的方向,恰恰是挤进曲线的中间,因为那里历来被认为是稳定体面的选择。

三份实习,一些项目经验,一份漂亮的简历,目标就是在分布的中心找到位置,因为工作机会就在那里。

但现在,那个中心正在被掏空。

二十世纪的工业国家,整个社会运转的核心逻辑就是工作。

这套逻辑一直延续到现在,但经济底层的逻辑已经开始漂移了。

真正的问题没人愿意直面,就是如果工作本身不再是社会组织的核心,我们该怎么办?

企业在说岗位总量不会少,工会在说必须保住现有岗位,但双方都在回避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经济不再需要那么多人的时候,我们怎么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

不是自动化已经抢走了多少工作,而是它制造的预期和压力已经开始改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方式。

雇主在重新盘算,到底需要多少人,求职者在重新思考,自己的技能还值不值钱。

我们需要诚实地面对一个问题:当工作不再是生活的组织原则时,我们用什么来替代?

0 阅读:0
末号来看科技

末号来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