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视角审视俄乌冲突的演变,需追溯至两国千年来的地缘纠葛与身份认同博弈,其核心脉络可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历史根源:从“同源”到“分立” • 基辅罗斯与共同起源:9世纪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以基辅为中心形成早期国家,被视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共同文化源头。基辅对俄罗斯的象征意义堪比耶路撒冷之于以色列,俄罗斯始终将乌克兰视为“历史领土”与战略屏障。 • 蒙古统治与分裂:13世纪蒙古入侵导致基辅罗斯解体,乌克兰西部(加利西亚-沃里尼亚)长期受波兰-立陶宛统治,东部(莫斯科大公国)则崛起为俄罗斯帝国核心。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协定》标志乌克兰哥萨克与俄罗斯结盟,但此后乌克兰被俄波瓜分,第聂伯河左岸归俄,右岸属波,形成“东西乌克兰”文化分野。 • 苏联时期:矛盾积累:1922年乌克兰作为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经历大饥荒(1932-1933年,约300万-500万人死亡)、二战战火及战后工业重建。赫鲁晓夫1954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埋下领土争议伏笔。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但俄乌在领土(如克里米亚)、能源(天然气过境费)、军工合作(如马达西奇公司)上仍紧密关联。 二、独立后初期:脆弱平衡(1991-2004) • 主权确立与经济依赖:1991年乌克兰独立,1997年签署《俄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确认克里米亚归属及黑海舰队驻扎权。俄罗斯以低价天然气(50美元/千立方米)换取乌克兰政治中立,乌克兰则依赖俄能源出口及过境费(占GDP超3%)。 • 安全困境初现:俄罗斯视北约东扩为威胁,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中美国、英国承诺保障乌克兰无核化后的领土安全,但北约1999年吸纳波兰、匈牙利、捷克,2004年计划接纳乌克兰,引发俄强烈反弹。乌克兰国内亲俄(东部俄语区)与亲西方(西部乌克兰语区)势力对立加剧。 三、转折点:橙色革命与北约博弈(2004-2013) • 2004年橙色革命:亲西方候选人尤先科通过抗议推翻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推动加入欧盟与北约。俄罗斯以切断天然气供应(2006、2009年)反制,暴露能源依赖脆弱性。 • 亚努科维奇复出与政策摇摆:2010年亚努科维奇当选,暂缓入约进程,延长俄黑海舰队驻扎期,换取俄天然气折扣。但2013年拒绝签署欧盟联系国协议,引发基辅独立广场抗议,最终导致其下台,俄乌关系彻底破裂。 四、冲突爆发:克里米亚与顿巴斯(2014-2021) • 克里米亚危机(2014):俄罗斯以“保护俄语居民”为由,通过公投吞并克里米亚(96.77%支持率),西方谴责为非法,实施制裁。俄控制克里米亚后,黑海舰队战略地位巩固,但乌克兰失去重要出海口。 • 顿巴斯战争(2014-):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亲俄武装宣布独立,俄被指支持分离势力。2014-2015年《明斯克协议》签署,但双方在“自治权”与“领土完整”上分歧未解,冲突持续造成超1.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五、全面战争:2022年至今 • 导火索与升级:2021年俄罗斯在俄乌边境集结军队,要求北约停止东扩及乌克兰不加入北约。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以“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为由发动全面入侵,目标包括控制顿巴斯、建立陆桥至克里米亚、削弱乌克兰亲西方倾向。 • 国际反应与僵局:西方对俄实施多轮制裁,提供军事援助(如“海马斯”火箭炮、防空系统),但未直接参战。冲突导致全球能源、粮食供应链动荡,乌克兰约20%领土被占,俄罗斯经济受创,和谈因领土归属、安全保障等核心诉求分歧停滞。 六、深层动因与历史逻辑 • 地缘安全竞争:俄罗斯视乌克兰为“战略缓冲区”,北约东扩被视为威胁其核心安全利益;乌克兰则寻求通过加入西方体系摆脱俄影响,实现“欧洲化”。 • 民族认同与文化冲突:东部俄语区与西部乌克兰语区在语言、宗教、历史记忆上差异显著,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化”政策与独立后的“去俄罗斯化”运动加剧对立。 • 经济与能源博弈:乌克兰作为俄天然气输欧管道中转国,掌握俄“能源生命线”;俄则通过能源供应与军事合作维持对乌影响力。 • 外部干预与代理人战争:北约军事援助、情报支持与俄对分离势力的潜在支持,使冲突呈现“代理人战争”特征,和平进程受大国博弈掣肘。 结语:俄乌冲突是历史遗留问题、地缘安全竞争、民族认同冲突与外部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演变过程反映了后冷战时代东欧地缘政治的脆弱性,以及大国博弈下小国“夹缝生存”的困境。未来走向取决于双方在领土、安全、认同上的妥协,以及国际社会的斡旋与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