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如何应对日本的涉台挑衅 日本在涉台问题上的挑衅行为正将地区安全风险推向临界点。2025年,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APEC会议期间公然与台湾当局人员会面,并称对方为“总统府资政”,此举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回应,中国外交部罕见使用“严重违背”“粗暴干涉”等强硬措辞,要求日方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停止向“台独”势力发送错误信号。 军事层面,日本在九州部署射程1000公里的12式陆基反舰导弹,覆盖中国东南沿海核心区域。此举不仅突破“专守防卫”政策,更与美国“印太战略”形成联动,试图构建对中国本土的军事威慑网。中国海警船已多次对擅闯台湾海峡的日本舰艇实施拦截驱离,国防部更明确警告,任何军事挑衅都将触发“红线+风控”的立体回应机制。 经济层面,中日贸易依赖度超30%,但日本对华挑衅已引发反制连锁反应。中国可通过稀土管制、供应链调整等手段,精准打击日本汽车、电子产业命脉。2025年《防卫白皮书》显示,日本军费占比已提升至GDP的2%,并计划为海上自卫队加装美制“战斧”巡航导弹,这种军事扩张远超“专守防卫”范畴,暴露其配合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野心。 历史维度上,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的黑暗历史从未被清算。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中方强调日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任何涉台动作都将叠加“对内政治得分”与“对外现实代价”的双账本。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正借台海局势推进自卫队“正常化”,但80%的日本民众反对增税支持国防开支,这种民意与战略的撕裂,注定其“军事松绑”之路难以持续。 面对挑衅,中国以“底线+阈值”控制策略应对:外交上点名交涉,军事上常态化巡航,经济上精确反制。这种组合拳既避免被带节奏,又让对方切实体会“越线即付费”的代价。当日本试图在台海问题上玩火,最终只会引火烧身——这既是历史规律,也是现实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