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当时的董事长铃木修放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他以一块钱的价格将手中50%的股份甩卖给长安,那股硬气劲儿让人佩服!转眼多年过去,如今铃木修后悔了吗? 七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铃木修那句硬气的话还回荡在汽车圈,那一元甩卖股份的举动,让人琢磨不透:这是战略明智,还是错失良机? 铃木汽车最早在1993年进军中国市场,跟长安汽车合作搞起长安铃木。那个年代,中国老百姓买车讲究实惠,铃木的小型车正好对胃口,体积小、省油,价格还不贵。奥拓这款车一推出,就在城市里到处跑,成了不少家庭的第一辆车。1995年,铃木又跟昌河汽车联手,成立昌河铃木,进一步扩大地盘。雨燕车型也跟着火起来,耐用又经济,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铃木销量蹭蹭上涨。到2005年,累计卖出超过百万辆,这成绩在外资品牌里算得上亮眼。中国汽车市场那时候刚起步,铃木抓住了机会,产品贴合实际需求。 不过,好日子没持续多久。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家收入上来了,买车不再只图便宜省油,开始追求空间大、外观靓的车型。SUV和三厢轿车成了主流,铃木却还死守小型车这条路,没及时跟上节奏。自主品牌这个时候也崛起了,像比亚迪、长城这些企业,推出性价比高的产品,配置丰富,价格亲民,直接抢了铃木的风头。铃木的市场份额一点点被蚕食,日子越来越难过。 2016年,铃木摊上大事,承认16款车型在油耗测试上违规。这事儿一曝光,消费者信任直线下降,销量雪上加霜。2017年,长安铃木只卖出八万多辆车,还亏了八千多万。2018年前七个月,销量比上年同期掉了一半。中国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新能源车开始冒头,铃木的小型车优势荡然无存。 2018年,铃木终于下定决心退出中国市场。当时的董事长铃木修放话:“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他以一块钱的价格将手中50%的股份甩卖给长安。这事儿在圈内炸了锅,那股硬气劲儿让人佩服。铃木先结束了跟昌河的合作,然后跟长安一拍两散,彻底告别中国乘用车市场。铃木修的表态很直白,中国消费者喜欢大车,铃木不愿为此改变产品策略,宁可去其他地方发展。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市场现实的决定。中国市场虽大,但不适合所有企业,铃木选择专注自己的强项。 退出后,铃木把精力转到印度和东南亚这些地方。在印度,铃木通过玛鲁蒂铃木公司站稳脚跟。那边道路条件一般,交通堵,油价高,小型车正好受欢迎。铃木投入资源,开发适合当地消费者的车型。2022年,印度销量达到157万辆,占市场42%的份额,这数据相当抢眼。日本本土市场,铃木销量排第二,仅次于丰田。全球来看,铃木日子过得不错,没因为离开中国就一蹶不振。 铃木修的决定,从公司发展看,没啥遗憾。铃木专注小型车,在适合的市场里发光发热。中国汽车产业这些年变化大,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新能源车占比越来越高。铃木如果硬留下来,可能压力更大。相反,转战印度后,铃木业绩稳健。2023年,印度销量继续增长,全球销量接近325万辆。铃木修在2024年12月25日因病去世,享年94岁。公司没表现出重返中国的意思,反而在印度加大投资,计划开发电动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