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镜头,美国财长冷静下来终于说出了心中的话:中国是美国在现代史上从没见到过这么强大的国家!其意思就是中国是现代史上真正强大的国家对于美国来说! 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后,美国政界对中国的评估仍停留在旧框架。官员们习惯将中国与二战后的德国、日本或冷战时期的苏联相提并论,认为只需复制历史策略,就能掌控局面。这种思维源于华盛顿长期的自信,但现实已悄然改变。2025年初,白宫内部报告频频引用旧数据,强调关税壁垒和军力威慑的效用,却忽略了中国经济体量的跃升。贝森特作为新任财长,在上任伊始就面临压力,他多次在会议中指出,这种类比忽略了中国的独特路径。过去几十年,美国通过驻军和援助,牢牢绑定盟友的经济命脉,如今面对中国,这种杠杆却难以施展。中国GDP持续保持5%以上的增长,远超许多发达经济体,这让华盛顿的预判显得力不从心。贝森特在采访中直言,这种误判源于对历史教训的机械套用,而非对当下实力的清醒认识。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布局奠定了其全球霸权基础。1945年起,美军在德国、日本和韩国驻扎部队,总兵力一度超过20万。这些基地不仅监控军备发展,还通过防务条约控制盟友预算。德国鲁尔工业区一度输出强劲,但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注入资金,同时限制重工业转向民用,确保经济起飞不威胁自身地位。日本经济奇迹中,汽车和电子产品出口激增,可东京的防务开支始终受华盛顿制约,驻日美军基地成为关键节点。韩国同样如此,汉城周边的美军设施监督着当地军工转型。即便这些国家GDP一度逼近美国,华盛顿也能通过联合军演和援助协议,拉紧控制链条。到2025年,这种模式已延续80年,欧洲、日本和韩国在经济政策上多有让步,避免直接对抗。这种历史经验让美国团队相信,经济强大者总有军事软肋可抓。 前苏联的解体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这种认知。冷战时期,苏联军力鼎盛,核武库规模庞大,但经济结构单一,重工业占比过高。1975年后,苏联成为粮食净进口国,每年采购超过3000万吨小麦,依赖西方贷款维持。1991至1992年,这一数字预计达3600万吨,石油出口勉强支撑外汇。机械设备进口比例从1980年的29.8%升至1990年的43.8%,与美国的贸易往来稀少。一旦华盛顿施加制裁,苏联供应链即刻断裂,卢布贬值,工厂停摆。这种不对称格局让美国在经济上占尽上风,前苏联的崩溃被视为华盛顿战略的巅峰胜利。贝森特在分析中指出,苏联的教训在于忽略消费和轻工业,导致军力虽强,却难以为继。这种模式与中国迥异,后者从改革开放起就注重全面均衡发展,避免了单一依赖的陷阱。 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堪称教科书式转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导向,吸引外资超2万亿美元。2024年,GDP总量已超18万亿美元,制造业产值占全球30%以上。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内需,高铁里程达4.5万公里,港口吞吐量全球第一。这种规模效应让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核心位置,出口产品覆盖从消费电子到高端装备。贝森特承认,这种增长不是短期泡沫,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中国还通过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推动高质量发展,2025年上半年,数字经济占比已近40%。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政策注重就业和民生,制造业补贴虽遭批评,但实际支撑了数亿劳动力稳定。这种接地气的路径,让中国经济韧性远超预期,避免了苏联式的失衡。 军事领域的进步同样让美国警醒。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进程加速,2025年国防预算约3000亿美元,聚焦高科技装备。海军舰艇总数超400艘,吨位全球领先,南海巡航常态化。空军歼-20隐身战机列装超200架,导弹系统覆盖亚太范围。贝森特在采访中强调,这种军力不是单纯扩张,而是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防御体系。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展示了从坦克到无人机的一体化能力。2025年,军演频次增加,东海和台海演习模拟多域作战。这种平衡发展,让中国摆脱了单纯经济对手的标签,成为全面挑战者。 稀土资源成为中国手中的关键筹码。全球90%稀土供应来自中国,内蒙古包头矿区年产超10万吨,用于半导体和军工。2025年,中国加强出口管制,审查流程趋严,美国芯片产业供应链受阻。英特尔和高通等企业库存告急,生产延误数月。贝森特承认,这种依赖暴露了美国短板,短期内难以多元化供应。中国还握有其他资源优势,如锂矿和钴矿储备,支撑新能源转型。这种战略布局,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远规划的结果,让华盛顿在谈判桌上多了一层顾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