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最近有点不对劲。 这位当了20多年的俄罗斯外长的老外交家,最近连续两件事让人看不懂。第一件,他没参加普京11月5日主持的安全会议重要会议。第二件,他不再是G20峰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团长。这两件事放在平时可能不算什么,但放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就很有意思了。 就在11月6日,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公开宣布,今年G20的俄罗斯代表团将由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奥列什金带队,而不是以往的拉夫罗夫。 佩斯科夫还特意强调,这是普京亲自确定的。这一调整看似普通,但在熟悉俄罗斯政治的观察者看来并不简单,因为自普京执政以来,拉夫罗夫一直是俄罗斯外交的代言人,从巴厘岛的G20到各类国际峰会,从未被替代。 如今突然被一位内部官员取代,显然不只是工作分工那么简单。 更让人疑惑的是,这次人事变动前一天,普京亲自主持的安全会议上,讨论的主题是重启核试验,这个议题的敏感性不言而喻,因为在美国10月30日下令恢复核试验后,俄罗斯内部也在考虑重新启用新地岛试验场。 核试验意味着战略对抗可能升级,是国家安全层面的关键议题,按惯例,外交部长理应到场传达国际层面的考量,但那天拉夫罗夫成了唯一缺席的常务成员,官方回应只是“经协调后未参加”。 对比这种异常的缺席,再看紧随其后的G20换人,表面上像巧合,但在政治环境如此紧张的时刻,恐怕没那么简单。 要理解这两件事的关联,就得回看10月下旬的一通电话,10月21日,拉夫罗夫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进行通话,目的原本是为普京与特朗普可能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会面铺路。 外界当时认为,这通电话或许能带来缓和信号,但通话结果却事与愿违,双方分歧明显,鲁比奥在会后建议特朗普取消会晤,不久,美国便宣布了对两家俄罗斯大型石油公司的制裁,这是特朗普回到白宫后首次对俄出手,事情的走向让莫斯科高层颇为不满。 据接近外交部门的消息人士透露,通话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克里姆林宫拒绝在乌克兰停火问题上做出让步,俄方依旧坚持原立场,拉夫罗夫在通话后公开称基辅政权为“纳粹政权”,表示若立即停火,只会让西方势力有机会巩固乌克兰局势,继续通过武器支援施压俄罗斯。 这番言论立场鲜明,但显然没有起到外交层面的缓解作用,峰会泡汤、新一轮制裁落地,俄罗斯的对外空间进一步收紧,而拉夫罗夫的外交手笔,也被普京内部团队重新审视。 因此,当安全会议和G20接连出现意外变动时,外界普遍认为这两件事并非孤立事件,安全会议讨论核试验,是对美国动作的回应,也是国家战略升级的象征。 外交部长未参加,或许代表俄罗斯在外交策略上出现了新的分歧,接着G20换人,更像是一次主动信号,也可能意味着普京要亲自掌控外交节奏。 他选择由内部经济领域出身的奥列什金带队,可能是想给外界释放一种新的姿态,即外交政策不再只靠传统的言辞强硬,而要和经济、安全、内政结合,更加受核心权力控制。 拉夫罗夫从2004年起就稳坐外长之位,是普京治下最有资历的部长之一。他并没有被公开削权,也没有被免职,这说明普京暂时仍然信任他在外交体系中的价值。 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拉夫罗夫正逐渐被边缘化的迹象已经显现。这既是俄罗斯外交风格可能转向的信号,也是政治体系内部调整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