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招生出现了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现象:一些高分考生主动放弃了进入清华、北大的

岚岚看商业 2025-11-07 22:03:43

今年高考招生出现了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现象:一些高分考生主动放弃了进入清华、北大的机会,转而选择了其他顶尖大学的王牌专业。江西三名高分考生联手拒绝了清北的邀请,河南一位考了679分的小伙儿放弃清北,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这背后其实指向一个高考志愿需要思考的原则性问题:到底是院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对于一些分数足够的同学来说,既能上到顶尖的985平台,又能进入热门专业,就业不用发愁,前途一片光明,自然不用考虑如何抉择。但如果一个顶尖大学的冷门专业和一个稍次一等大学的热门专业摆在你的面前,你会如何选择呢? 从前有句话说,“北大的护理学也是北大”,但是现在这句话可能变成了“北大的护理学也是护理学”。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确实也反映了就业市场的普遍规律,那就是在专业性强的岗位上,你的专业技能往往比你的毕业院校更具决定性。护理本身不是一个需要院校门槛的专业,医院在招选护士的时候,最看重的是扎实的护理专业技能,而不是毕业证的效力。 院校只是一个平台,它决定你走向社会的高度;但选择专业就是选择了对应的行业,它决定了你未来将会在什么样的规则背景之下开展自己的职业生涯。选错了平台,起点或许低一些,但未来仍有无数向上的机会;但选错了行业,很有可能会发现自己被迫和行业的起起伏伏绑定,就算最后痛定思痛,也要付出巨大的转行成本。 因此,对于大多数资源有限的普通家庭而言,如果你的分数处于冲名校与保专业的临界点,那保专业就是更好的办法。比如说,当孩子需要快速立足、反哺家庭时,诸如计算机、电子信息、电气工程、临床医学、会计等技能性强的专业,能让孩子在毕业的时候快速掌握一门硬手艺,快速获得经济独立,实现更快的资本积累。 另外,如果孩子职业目标有明确的专业壁垒,比如说成为医生、律师、程序员、会计师,那么专业对口是硬性门槛。在这些领域,名校更多是行业内认可度更高的学校,而非传统的985、211。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选择一个当下的热门专业就能一劳永逸。有两个关键规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第一,行业本身会存在周期性波动,今天的朝阳行业可能在未来面临饱和,尤其是大量人涌入一个专业的时候,内卷、门槛变高就会变成常态。 第二,高考志愿填报具有滞后性,我们现在选择的热门专业反映的是过去四年的市场行情,但孩子需要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后才进入就业市场,如果要读硕士的话,那就是7年以后,如果是博士的话,可能要10年以后才能进入就业市场。没有人可以真正预测未来。 给大家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土木工程过去的热度并不比现在的计算机低,但是随着行业周期变动和政策的调整,就业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了。因此,选择专业不能只看眼前的热度,孩子是否适合、是否能有保底也是很重要的决定因素。 那么院校难道就不重要了吗? 当然不是,顶尖学校确实能给人带来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认可度与机会。就拿保研率和出国交流机会来说,大部分985学校的保研率最低也有20%,一些中九院校的保研率能够达到30%~40%;211的保研率普遍在15%左右,而大部分双非院校的保研率高于10%都比较少见。 在我和不同的985学生对谈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提到覆盖率很高的出国交换机会和各类企业实践,这在就业导向更强的211和双非院校中相对就比较少。 另外,在求职的时候,应聘一些不限专业的管培生岗位,或者参加选调生选拔、进入国际组织就业的时候,名校的毕业证就是一块分量最重的敲门砖。除此之外,很多人会忽略985或者说顶尖院校平台能够给人未来的续航带来多大的动力,不管是转行还是晋升,很多单位都会把第一学历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如果能在好一点的院校层次中选到优势或者就业不错的主流专业,比如说以机械或者数学、物理为分界线,但凡能够选择到更高的层次,有一定保底的专业,不要轻易放弃院校平台。尤其是当孩子本身就善于利用平台资源,那么名校的圈层和光环能够成为他事业的最佳助力,帮助他触及到普通院校难以企及的机会。 志愿填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对于绝大多数寻求稳定就业的普通家庭来说,选择专业是能够清晰看得见未来的下限,是能够安身立命的保障。而对于那些志存高远而又善于借力的孩子来说,院校光环可以实打实照亮他们前行的路,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0 阅读:51

评论列表

老强

老强

1
2025-11-08 01:02

我认识个浙大毕业的护士。她自己原话:当年脑袋进虫了。

猜你喜欢

岚岚看商业

岚岚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