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理会气候安全公开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火力全开。 他驳斥美方发言,“既然美国代表这次不那么含蓄,直接点名了,那我也就不再含蓄了”。 他说,中国确实是现在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对此我们并不讳言,但中国也是全球公认的履行减排承诺意志最坚定、行动最有力、效果最显著的国家。 反观美国呢? 中国从不回避自己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这一事实,但排放量背后是十几亿人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减排的决心和能力,这种担当可不是靠嘴皮子说出来的。 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中国总电力需求增长了2.5%,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同比下降1.6%,这是首次在需求增长的情况下靠清洁能源实现减排,背后是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发电能力的持续飙升。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2.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高达60.9%,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几乎是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两倍,这样的投入和成效在全球都是独一份的。 在产业转型上,中国更是走在前列,“十四五”以来光伏组件、锂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7倍、6.4倍以上,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占比更是达到70.4%,仅中国对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量贡献度就高达93%,相当于全世界新能源车的增长基本都靠中国在拉动。 除此之外,全国碳市场已经覆盖了超60%的碳排放,累计成交额近460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贷款发放超1.3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更是达到36.6万亿元,从政策到资金再到市场,中国已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减排体系。 再看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所作所为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不到8年间,美国已经三度在《巴黎协定》上“进退横跳”,2017年特朗普宣布退出,2021年拜登重新加入,2025年特朗普刚上任又立刻签署行政令退出,把国际协议当成了随随便便可以摆弄的工具。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喊着减排口号,一边却在给化石燃料产业开绿灯,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燃煤发电量较2024年同期暴涨23%,燃气发电量反而下降4%,导致美欧同期化石燃料排放增长7%,直接抵消了中国减排的成果。 拜登政府曾承诺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15年基础上减少60%以上,但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数据,2022年美国排放量仅比2005年低17%,距离目标还差得很远,而上台后的特朗普政府更是明确支持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生产,要揭穿所谓的“绿色新骗局”,这样的政策摇摆让美国的减排承诺彻底变成了空话。 在国际责任上,美国更是毫无担当,发达国家十几年前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直到2022年才首次兑现,而且大部分资金要么是换了标签的旧援助,要么是需要偿还的贷款,导致最贫穷国家的偿债支出是所获气候援助的两倍多。 更让人无语的是,美国自己国内的气候灾害已经严重到不可忽视,2023年一年就遭受了28次损失达数十亿美元的气候灾害,超300万人流离失所,2025年初的洛杉矶山火造成至少27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至2750亿美元,可即便如此,美国依然不愿在减排上真正发力,反而把气候变化当成政治博弈的工具,动辄指责他国。 其实稍微琢磨一下就会发现,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差异本质上是责任观和发展观的不同。 中国坚持的是多边主义,把减排当成长期战略,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双碳”目标始终不动摇,因为我们知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而美国则把气候问题当成党派斗争的筹码和维护霸权的工具,符合自身利益就参与,不符合就退出,完全不顾及全球福祉。 美国的行为背后离不开能源利益集团的影响,竞选期间接受大量能源集团捐款,上台后自然要为其站台,所谓的“美国优先”本质上就是把自身利益凌驾于全人类共同利益之上。 更可笑的是,美国还曾公然称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这种无视科学、无视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事实的言论,实在难以想象出自一个大国之口。 全球气候治理从来不是独角戏,需要的是合作而非对抗,是担当而非推诿。 中国从不回避自己的责任,在做好自身减排的同时,还积极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而美国的反复无常和双重标准,不仅让自己丧失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地位,更成为了全球合作的最大障碍。 耿爽之所以“火力全开”,正是因为美国的指责毫无事实依据,面对这样的无理搅局,只有把事实摆清楚、把对比亮出来,才能让国际社会看清真相。 毕竟谁在采取行动、谁在推卸责任,谁在寻求合作、谁在无理取闹,不是靠嗓门大就能决定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数据和行动,这一点全世界都看得明明白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