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和诺德CEO被吓倒了,心脏病发作,特朗普要求减肥药价从1300美元降到200多

未央秘史 2025-11-07 18:57:27

诺和诺德CEO被吓倒了,心脏病发作,特朗普要求减肥药价从1300美元降到200多 当场就倒了,这价格实在太要命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心脏病,还是故意表演。 特朗普这波操作确实够直接,说是美国版“集采”一点不夸张,要知道,诺和诺德早就不是靠胰岛素过日子的传统药企了,靠着司美格鲁肽这款“减肥神药”,它硬生生坐上了欧洲市值最高上市公司的宝座。 2024年光是Ozempic一款药就卖了169亿美元,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司美格鲁肽系列产品的营收占比已经冲到了公司总营收的71%,相当于公司大半个江山都靠这一款药撑着。 特朗普一开口就要砍到原来的零头,这不是简单的降价,简直是要直接改写诺和诺德的盈利逻辑。 美国的药价本来就离谱,兰德公司早就做过调查,美国处方药价格是其他33个可比国家的2.78倍,品牌原研药更是高达4.22倍,美国人每年人均药费支出1564美元,是英国人的两倍还多。 之前就有例子,肾上腺素笔EpiPen两支装从2007年的100美元涨到2021年的650美元,药企靠着不透明的定价体系赚得盆满钵满,而美国民众却苦不堪言。 特朗普正是抓准了这个痛点,打着“最惠国价格”的旗号,要求药企把美国市场的药价降到其他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这和中国的药品集采思路如出一辙。 中国第十批集采平均降幅超60%,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胶囊从每粒200元降到15元,患者每月能省3880元,特朗普显然是想把这套模式搬到美国,只不过手段更粗暴,直接用行政令设定30天期限,还威胁不配合就有进一步行动。 诺和诺德的处境比其他药企更难,因为它对司美格鲁肽的依赖度实在太高,相当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虽然还在增长,但市值已经蒸发了超过600亿美元,股价近一年来持续下跌,就连CEO的薪酬都从2023年的952万美元降到了2024年的797万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仿制药企业已经开始抢食市场,翰宇药业的利拉鲁肽作为首仿药获批美国上市后,借助合作渠道迅速渗透,价格比原研药低了85%,这已经让诺和诺德的美国市场渗透率低于预期。 现在特朗普再釜底抽薪式降价,等于让诺和诺德陷入“不降价丢市场,降价亏利润”的两难,原本预测的营业利润增长率从10%-16%下调到4%-10%,就是最直接的反应。 美国药价高企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根源在于其复杂的报销体系,药品定价不靠政府管控,而是药企、保险公司和药品福利管理机构(PBM)三方博弈的结果,这些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最终成本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欧洲国家靠政府直接谈判压价,药企只能在美国市场定高价来弥补利润,特朗普正是看穿了这一点,指责欧洲药企在美国“牟取暴利”,所以才用行政令强制对标其他国家价格。 这种做法看似解气,但对诺和诺德来说却是致命打击,要知道它在欧洲的药价本就被压得很低,全靠美国市场的高售价支撑研发和运营,现在美国市场的利润空间被直接压缩,相当于断了企业的现金流。 特朗普这波操作也不是第一次了,他第一任期就试过推动类似政策,结果被联邦法院以“程序违法”叫停,这次卷土重来,不仅签署了行政令,还致函17家大型药企,要求9月29日前做出具有约束力的承诺,甚至威胁对进口药品征收高达250%的关税。 诺和诺德作为GLP-1药物领域的龙头,自然成了重点针对对象,毕竟这类药物既是支出大户,价格差距又最明显,特朗普的商人朋友就吐槽过,在伦敦买同款药只花88美元,在纽约却要1300美元。 面对这种软硬兼施的压力,诺和诺德根本没有太多反抗余地,行业协会虽然反对,称会影响研发资金,但在总统的政治压力和民众的舆论支持面前,这些声音显得格外微弱。 更有意思的是,药企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礼来就悄悄上调了热门减肥药物Mounjaro在英国的售价,相当于用其他地区的提价来对冲美国市场的降价损失,这也暴露了特朗普政策的漏洞。 但对诺和诺德来说,短期内根本腾挪不开,它的核心市场就是美国,司美格鲁肽的全球销量大部分来自这里,现在价格被砍到膝盖,就算想调整其他地区定价也来不及。 CEO的突然倒下,不管真假,都给这场价格博弈添了戏剧性,既可能是长期压力下的身体崩溃,也可能是向政府施压的一种策略,毕竟这么大的降价幅度,已经不是简单压缩成本就能承受的,搞不好会影响后续的研发投入,最终受损的还是需要新药的患者。 说到底,特朗普搞美国版“集采”,本质上是用政治手段解决市场问题,既为了讨好选民,也想打破药企的定价垄断。 而诺和诺德的困境,则是过度依赖单一爆款产品的必然结果,把70%以上的营收押在一款药上,一旦遇到政策变动或市场竞争,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0 阅读:0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