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港独”、“台独”,为啥大家没听说过澳独?很简单,因为葡萄牙给予1981年之前出生的所有澳门人及其后代葡萄牙护照。 这句话,表面上是个政策说明,实际上,是解开澳门“无独”之谜的一把钥匙,它不像某些国家那样用国籍当诱饵制造分裂,反而用“多一个选择”消解了矛盾,让“独立”成了个没人接盘的亏本买卖。 澳门的问题,得从殖民历史说起。 葡萄牙管澳门,跟英国管香港根本是两码事。1887年签的条约,葡萄牙只拿到“永驻管理权”,说白了就是租客,主权始终在中国手里。 到了1974年,葡萄牙国内爆发康乃馨革命,新政府二话不说,直接宣布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人家压根没把澳门当“自家领土”。 1979年跟中国建交时,葡萄牙更是干脆承认“澳门是中国的,将来要还回去”。 这种“不争不抢”的态度,让澳门少了“回归vs殖民”的撕扯。 反观香港,英国直到移交前还在埋雷、搞身份对立,而澳门呢?回归前几十年,大方向早就定了,“回家”是共识,谁还折腾“独立”? 关键转折点在1981年,葡萄牙修订国籍法,白纸黑字写明:1981年11月20日前在澳门出生的人及其后代,都能申葡萄牙护照。 这一下,给了澳门人一个“安全阀”,想出去闯的,拿着欧盟护照畅行无阻。 想留下的,继续过安稳日子。 回归前,至少13万澳门人拿了葡籍,占当时人口一大半。 但有意思的是,华人拿了护照照样过年祭祖,土生葡人也乐得做“中西桥梁”,没人觉得非要在“中国认同”和“葡国身份”里二选一。 这政策反而成了社会稳定器,既然进退自如,谁还去搞注定失败的“独立”? 对比香港的BNO护照,英国一边发证一边煽风点火,葡萄牙的国籍法却纯粹是“给条后路”,不掺政治算计。 澳门的社会结构,也从根上掐死了“独”的苗头。 回归前,澳门95%以上是华人,土生葡人只占3%左右。 华人社会牢牢守着中华文化,春节贴对联、中秋吃月饼、粤语是主流,宗族祠堂香火不断。 土生葡人更是“融合典范”,吃着葡式蛋挞也喝早茶,流利粤语比葡萄牙语还溜。 这种环境下,“独立”口号就像在粤剧舞台唱摇滚,根本没人接茬。 反观某些地区,殖民时期强行割裂文化认同,才埋下分裂隐患。 澳门呢?文化自信足,经济靠内地,谁会砸自己的饭碗? 上世纪60年代起,澳门的水电、粮食、副食全依赖珠海供应,博彩业、旅游业客源七八成来自内地。 要是搞“独立”,首先断水断电,游客不敢来,赌场直接关门。 回归后,中央更是一路扶持:CEPA协议放开市场,横琴深度合作区提供产业空间,澳门GDP从1999年五百多亿飙到如今四千多亿。 中葡的默契配合,也让澳门平稳过渡。 1987年签《中葡联合声明》后,双方没扯皮没对抗,葡萄牙主动配合回归筹备,甚至帮忙修医院、建学校。 回归后,一国两制落地扎实:博彩照常经营,葡式风情保留,公务员本地化推进,年轻人机会更多。 中央不干预自治,但保障支持不缺位,比如疫情期间,内地医疗队、物资第一时间支援。 这种“放权又护航”的模式,让澳门人觉得,留在中国大家庭里,实惠远大于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