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不淡定了,坠机并非燃油问题!三大疑点涌现,一条指向解放军? 10月26日南海海域的接连两起坠机,让美军“尼米兹”号航母的最后一次部署彻底沦为国际笑柄,所谓的燃油问题不过是外界的初步猜测,美军自己的后勤核查早就给出了否定答案——同款批次的燃油供12架战机使用都安然无恙,偏偏两架坠机的战机“挑刺”,这种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真正的问题,早就刻在这艘老船的骨子里,藏在疲惫的船员身上,还被解放军常态化的跟监行动放大到无处遁形。 “尼米兹”号1975年服役至今刚好半个世纪,明年就要正式退役,这次南海之行本就是它的“告别巡演”,可美军偏要让这艘半截身子进退役名单的老船硬撑场面。 早在上世纪服役初期,它或许是美军的战力标杆,但半个世纪的高强度部署早就把它耗得千疮百孔。 2021年刚完成维修出海测试,就发现核动力装置有“轻微的材料缺陷”,被迫紧急返港;2022年又因为饮用水系统被污染,中断训练匆匆回港;2024年的弹射器卡壳事故,直接让3架战机错过了起飞窗口。 这次F/A-18F战斗机出事的弹射器,正是去年修过的那一台,要知道美军政府问责局早就出过报告,超过40%的舰艇维修时间超1000天,而“尼米兹”号很多战斗系统的备件早就没了供应商,维护人员只能四处找二手零件凑数,这样的老古董硬要拉到南海搞高强度起降,不出问题才怪。 更讽刺的是,接替它的“福特”级航母迟迟不能形成战力,美军只能一次次推迟它的退役时间,让这艘超期服役的老船继续“带病上岗”。 船员的状态更是雪上加霜,“尼米兹”号3月份就离港,先在中东熬了4个月,接着马不停蹄赶往南海,7个月的连续部署远超美军规定的6个月极限。 这背后是美军早已暴露的人力危机,2023年美军海军就首次没能完成招募目标,2024财年的兵源缺口更是高达1.6万人,为了凑数,美军不仅把入伍年龄上限提到41岁,还重新允许没有高中文凭的人入伍,甚至搞了“未来水手课程”,给体重超标、不符合基础训练要求的应征者做健身培训。 这样招来的新兵,素质可想而知,2025年海军士兵留存率只有62%,比5年前少了15%,经验丰富的老兵不断流失,新兵补上来却没经过足够训练。 这次负责给F/A-18F做起飞前检查的新兵,才上岗3个月,连起落架传感器的检测流程都没记全,漏查关键数据也在意料之中。 更关键的是,美军飞行员的训练时间也在持续下降,2022年平均飞行时长只有130小时左右,远低于200小时的标准,疲惫的船员加上训练不足的新兵,再配上老化的装备,事故发生的概率被无限放大。 看看同样部署在中东的“杜鲁门”号,一年之内就损失了3架“超级大黄蜂”,要么是紧急转弯把战机甩下海,要么是拦阻系统故障导致坠机,这些事故都和人员疲劳、操作失误脱不了干系。 解放军的跟监行动,不过是让这些内在问题提前爆发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电磁攻击”。 中国军队向来公开透明,美军航母周围还有自己的护航舰艇,真有特殊手段根本藏不住。 但解放军在南海的常态化巡航从没有松懈过,2025年7月南部战区就曾出动歼-16、轰-6K等战机在黄岩岛周边展开战备警巡,歼-16还挂载实弹亮相,就是为了应对外部势力的挑衅。 坠机前24小时,解放军052D型驱逐舰就在“尼米兹”号西南20海里处巡航,歼-16战机多次抵近到目视距离,这种近距离的跟监取证是完全合法合规的。 可美军就是沉不住气,为了应对解放军的正常行动,频繁调整战机起降顺序,原本井然有序的保障节奏被彻底打乱,地勤人员手忙脚乱,原本就存在的操作漏洞被无限放大。 美军自己也该心里有数,近年来他们的A级事故数量持续上升,2025财年已经报告了12起,比2023财年多了5起,从F-35到EA-18G,各种机型都有坠毁记录,这本身就说明美军的训练、维护和部署节奏出了系统性问题。 说到底,这两起坠机事故就是美军穷兵黩武的必然结果。 为了维持全球霸权,美军把超期服役的老航母派到南海刷存在感,让船员在海上连续部署超极限时间,用训练不足的新兵填补人力缺口,这样的部署模式本身就充满了风险。 解放军的跟监只是正常的维权行动,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把美军内部的各种漏洞都暴露在世人面前。 如果美军真的想避免类似事故,与其编造“电磁攻击”的阴谋论,不如好好想想怎么给老装备做维护,怎么让船员好好休息,怎么正视自己全球部署带来的兵力透支问题。 毕竟,在自家门口维护主权的解放军,只会越来越强,美军要是还抱着老思维来南海挑衅,未来只会遇到更多“不淡定”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