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亚洲行走到日本这站算是彻底炸了锅,只不过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威风,而是日本刚上任没几天的新首相高市早苗,为了讨好他居然整出了连日本网友都看不下去的操作。 就说特朗普这边的窘境,这位第二次当总统的美国政客,这会儿正被国内的烂摊子缠得脱不开身。 2025年9月30日,美国国会两党又因为拨款法案吵崩了,10月1日零点刚过,联邦政府就正式关门,这一停摆就是快一个月。 数十万联邦雇员要么被强制休假,要么就得无薪上班,连130万名美军官兵都拿不到工资,只能靠着政府发布的“借款指南”向金融机构贷款过日子,纽约州甚至干脆不掏钱维持自由女神像运营,让象征美国精神的火炬直接“熄灭”了。 而且加沙和俄乌的战事还在烧钱,国内民调更是惨不忍睹。他第二个任期执政百日支持率只有39%,创下80年来历任总统最低纪录,72%的美国人认为他的经济政策大概率会导致短期衰退,53%的人觉得美国经济自他上任后变得更糟。 美国两年间已向以色列提供217亿美元军事援助,2025年军费高达8950亿美元,2026年还要飙升到1.01万亿美元,可联邦政府停摆已造成70至140亿美元经济损失,4200万依赖食品救济的民众11月起就拿不到补贴,这些数字像鞭子一样抽着特朗普找“救命稻草”。 而且美国还拖欠联合国15.8亿美元维和会费,逼得联合国裁减1.3万至1.4万名维和人员,自家后院着火,却还得硬撑着全球霸权的架子。 特朗普急需一场亮眼的外交秀当“遮羞布”,而高市早苗恰好递上了橄榄枝。 这位日本宪政史上首位女首相,看似带着71%的高支持率上任,实则根基虚得很。 她所在的自民党在国会两院席位都没过半,只能靠和日本维新会搞“阁外合作”维持运转,新内阁刚成立就任命了7名涉“黑金”丑闻的官员,在野党早已虎视眈眈。 日媒早说了,这种“新首相效应”撑不了多久,没实绩支撑迟早会“高开低走”,她比谁都清楚,必须赶紧找个硬靠山。 于是高市的“谄媚操作”接连上演。特朗普访日当天,她火速公布“日美投资联合事实清单”,把21个潜在项目摆上台面,号称涉及5500亿美元投资机制,其中16个项目标出3934.5亿美元规模,占比超七成。 清单里既有西屋公司主导的千亿级核反应堆项目,拉上三菱重工、东芝站台,也塞进了日立、松下等企业的AI基础设施计划,可日本共同社直接戳破真相:这些项目全是“尚未决定执行”的画饼。 有日本官员私下自嘲,要是拿不出这份文件,和美日关系都难以为继。还有这些投资的最终决定权全在美国手里,日本企业得硬着头皮评估风险,毕竟回报率高的项目根本不用政府推动。 特朗普倒会顺水推舟,在横须贺直接宣称丰田要砸超100亿美元建美国工厂,气得丰田发言人赶紧出来说“正在核实”。 这背后的算盘太清晰了。特朗普要的是能塞进竞选宣传的“干货”,5500亿美元的投资名头和“同盟强化”的口号,比解决联邦雇员欠薪、食品救济断供这些“小事”管用多了,毕竟中期选举拼的是政绩门面。 高市图的则是美国的信任背书,她盼着用这些投资承诺换美国把关税维持在15%,更想靠特朗普的站台压住国内质疑。 毕竟国会席位没稳住、支持率掉下去,首相位子分分钟就没了。日本网友骂她谄媚,可在高市眼里,这不过是保住位子的必要成本。 这场会面压根不是什么“美日友谊里程碑”,就是场精准的利益交换。特朗普用美国的霸权影响力,把亚洲行变成了填国内窟窿的“政绩急救包”,高市早苗用日本企业的钱袋子和外交姿态,把特朗普变成了稳位子的“政治靠山”。 没人在乎那些“潜在项目”最终能不能落地,也没人在意日本网友的骂声,特朗普揣着投资承诺就能给选民画饼,高市靠着美国背书就能暂时稳住国会,这就够了。 这种交换在美日同盟里从来都是常态,只是这次格外赤裸。美国靠着霸权逼盟友买单,2026年万亿美元军费的窟窿,得靠日本这类盟友的投资和增加防卫费来填。 日本靠着输血换安全,把经济利益当成政治筹码,早已成了既定玩法。可最终埋单的从来不是政客,而是拿不到工资只能贷款度日的美国大兵,是领不到食品救济的美国穷人,是要为企业潜在投资风险承担后果的日本纳税人。 在霸权逻辑和政治算计里,所谓的“同盟情谊”,说到底不过是利益天平上随时可换的筹码,而普通人的生计,从来都不是这场表演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