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抗原来只是幌子?特朗普真正目的暴露,中国可能是唯一打破美计划的国家。 当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指向中国,“脱钩断链” 的口号响彻华盛顿,外界很容易将这一系列动作解读为单纯的中美对抗。 但拨开舆论的迷雾会发现,这些看似针对中国的举措,更像是美国为掩盖自身经济沉疴开出的一剂错方。 “让美国再次伟大” 的口号背后,是制造业萎缩、债务高企的经济困局,而中国以自身的发展韧性与开放姿态,正成为打破这种单向博弈计划的关键力量,推动全球经济回归合作共赢的正轨。 美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早已埋下伏笔。 上世纪 70 年代起,“去工业化” 趋势逐渐显现,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占比持续下滑,从 1995 年的 16.5% 降至 2023 年的 10.3%,远低于中国的 26.2% 与韩国的 24.3%。 制造业的萎缩带来连锁反应:就业岗位减少,科技创新失去落地应用的场景,供应链安全风险陡升,同时迫使美国大量进口商品,形成常年的经常账户逆差。 支撑美国经济的三大基石 —— 占 GDP70% 的消费、37 万亿美元的国债、核心地位的美元,构成了特殊的国际循环:输出美元购买商品,再通过顺差国投资美债让美元回流。 这种循环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让债务利息负担每年高达上万亿美元,经济内在矛盾不断激化。 特朗普的政策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登场。 加征关税、推动 “制造业回流”,表面是对华强硬,实质是试图以外部施压的方式解决内部问题。 他和幕僚们执念于 “顺差国占便宜” 的认知,认为通过关税可以迫使企业迁回美国,重塑工业体系。 但资本逐利的本性早已决定了制造业外迁的必然性 —— 低成本地区的生产优势难以靠政策强制扭转。 关税措施落地后,效果与预期背道而驰:美国消费者成了直接买单者,100 美元的行李箱涨价至 160 美元,服装、鞋类价格因关税助推通胀。 股市、债市、汇市一度同步下跌,反映出市场对美元资产的信心松动。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鲍森直言,未找到供应链替代就搞 “脱钩”,无异于 “经济自杀”。 中国的发展轨迹,恰好与特朗普的计划形成对冲。 面对关税压力,中国没有陷入对抗,而是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 在数字经济领域强化供应链韧性,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推动实际应用,以规模化优势设计制造精密产品。 为突破芯片领域瓶颈,出台扶持政策培养人才、增加产能。这些举措不是为了与美国抗衡,而是构建自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持续扩大开放,深化与全球产业链的联系,南非、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选择合作,欧盟也重新评估对美贸易政策,全球贸易新秩序在合作中逐渐成型。 这种以发展求主动的姿态,让 “脱钩” 计划失去现实土壤。 中美之间的经贸互动,更凸显了合作的必然性。 2025 年,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取得实质性进展,美方取消 91% 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反制关税,暂停新的 “对等关税” 实施。 这一结果印证了美中合作基金会主席约翰・米勒 - 怀特的判断:零和博弈只会减缓美国经济增长,对华务实合作才是关键。 中国 “十五五” 规划中提及的清洁能源、数字金融等领域,正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机遇。 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削弱美国,而是在自身发展中推动全球共同繁荣。 特朗普的 “对抗幌子” 终究难以持续,因为全球经济早已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美国经济的困局需要结构性改革,而非外部施压;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打破单边博弈、推动多边合作的动力。 当关税的迷雾散去,合作共赢的路径愈发清晰 —— 这不是谁对谁的妥协,而是顺应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是为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的正确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