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1日起,中方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措施。新规明确两大核心条

老刘的大局观 2025-11-01 04:56:26

2025年12月1日起,中方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措施。新规明确两大核心条款:一是任何光刻机产品,只要含有不低于0.1%的中国来源稀土成分,无论最终生产地、中转路径如何,均需向中国相关部门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实际用量及最终用户信息;二是针对用于14纳米及更先进逻辑芯片、高端存储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与材料,启动更为严格的“逐案审批”制度,审批周期与信息披露要求均作出细化规范。 这一政策落地前,全球稀土产业格局已现端倪。据2025年10月USGS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6%,但稀土功能材料产量占比超70%,其中用于精密仪器磁性元件的钕铁硼永磁体,中国产能占全球85%以上。荷兰ASML作为全球顶尖光刻机企业,其EUV光刻机核心部件“极紫外光源聚焦镜”中,稀土钕的使用占比达1.2%,正是触发新规管控的关键节点。 政策公布当晚,ASML紧急召开全球董事会,荷兰经济部随即与中国相关部门启动沟通。业界披露,ASML当前在手的12台EUV光刻机订单中,有7台涉及中国来源稀土成分,若无法及时获得许可,将直接影响全球多家芯片企业的产能爬坡。欧洲半导体工业协会(ESIA)迅速发布声明,呼吁建立“稀土供应链透明化机制”,却未提及此前拒绝配合中国稀土溯源体系的过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规并非“禁运”,而是基于战略资源安全的合规监管。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荷兰自中国进口的稀土材料中,32%最终用于高端芯片制造设备,部分产品存在“转口贸易”规避监管的迹象。新规通过成分溯源与用途审核,填补了此前的监管空白。 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而言,这一政策倒逼供应链重构。目前,日本、美国虽在推进稀土替代材料研发,但实验室阶段的技术距离量产仍需2-3年。中国则在政策落地同时,开放了稀土加工技术合作通道,既守住了战略资源底线,也为合规企业保留了合作空间,这场围绕稀土的产业博弈,正重塑全球高端制造的竞争规则。稀土出口限制 稀土出口禁令 出口稀土

0 阅读:61
老刘的大局观

老刘的大局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