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达成协议令欧盟错愕,世界长期稳定给小国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也坐在餐桌旁! 国际格局的餐桌上从来都是实力说了算,2024年底到2025年的一系列动向,恰恰印证了这种赤裸裸的现实。中美之间悄然形成的G2新模式,不是美国曾经设想的那种主导性合作,而是基于双方对等实力的妥协与交换,这种变化让一直试图在大国间找平衡的欧盟彻底慌了神。 2024年12月,中美在北京换文续签了《科技合作协定》,将这份延续四十多年的合作延长五年,即便协议排除了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敏感领域,但在基础科学、气候、海洋学等领域的持续合作,已经向世界传递了清晰信号:两个大国即便存在竞争,也能找到利益契合点达成共识。 这种基于实力的对等对话,是欧盟始终无法企及的,毕竟欧盟连内部意见都难以统一,更别说拿出与中美抗衡的整体实力。 欧盟的错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自身的尴尬处境,2025年7月,冯德莱恩带着欧盟的期待与美国谈关税,结果忙活半天只争取到15%的关税上限,远高于此前不足5%的平均水平,甚至不如体量更小的英国拿到的10%优惠。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对欧盟的进口依赖度其实远超外界想象,2024年美国从欧盟进口的战略性商品类别达到3120类,总价值2870亿美元,both超过了从中国的进口规模,仅德国就有43类商品美国100%依赖进口。 手握这样的筹码,欧盟却在谈判中节节败退,核心原因就是内部决策分散,各国都想着自保,没人愿意为了集体利益硬刚美国。 这种涣散让欧盟在中美达成协议后彻底没了方向,2025年10月,原本还放狠话要启用“反胁迫机制”的欧盟,突然主动邀请中方高级技术代表团赴布鲁塞尔会谈,议题直指稀土供应和安世半导体风波,前后态度的转变活脱脱一场国际版“变脸”。 美国教授席瑞德在2025年4月新加坡“思想亚洲”论坛上的直言,不过是捅破了一层大家心照不宣的窗户纸。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他那句“除了中美两国,其他国家都是小国”的论断,让现场陷入沉默,因为这话虽刺耳却符合现实。 从硬实力来看,中美两国的GDP合计占全球40%以上,在科技领域,全球前50家科技公司中,中美占据了绝大多数,欧盟仅占4家。 2025年欧盟17国联合推出1450亿欧元的半导体计划,想要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可现实是欧洲半导体产业全球市场份额仅10%,而美国芯片企业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更要命的是欧洲晶圆厂因为美国的限制无法向中国市场供货,2025年销售额直接大跌40%,意法半导体甚至不得不推迟12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 这种差距不是短期投入就能弥补的,欧盟看似是国际舞台的重要角色,实则在核心利益博弈中始终处于被动,连自己的产业命脉都难以掌控,更别说和中美平起平坐。 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确实给了不少小国错觉,以为跟着大国喊喊口号、凑凑热闹,就能成为餐桌上的一员。 可现实往往很残酷,2025年4月美国宣布对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征关税,连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都没能幸免。 世贸组织预测,这一举措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萎缩1%,而那些经济结构单一、出口依赖度高的小国,遭受的冲击远比中美这样的大国严重。 肯尼亚不得不主动访华寻求债务重组,众多非洲国家因为美国关税政策,发展权利被变相剥夺,这些案例都说明,小国所谓的“话语权”,本质上是大国博弈后的附属品。 就连欧盟这样的“大块头”,在中美面前都得看脸色行事,更别说那些体量更小的国家。 欧盟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度超过六成,而欧盟建立自主产业链至少需要5到8年,短期内根本离不开中国;在汽车产业上,中国禁止安世半导体相关出口后,欧洲汽车业减产规模达到两位数,上千亿欧元的损失近在眼前,这种依赖关系让欧盟根本硬气不起来。 中美之间的G2新模式,本质上是实力对等下的理性选择,即便双方在经贸领域存在摩擦,2025年4月还出现相互加征关税至125%的情况,但在科技合作、气候治理等全球性议题上,依然能达成共识。 这种“斗而不破、和而不同”的状态,是其他国家无法复制的,因为没有足够的实力,就谈不上对等谈判。 欧盟看似有27个成员国,却始终无法形成合力,公共研发支出分散、监管壁垒重重,想要在先进技术领域缩小与中美差距难如登天。 那些自认为能上桌的小国,其实更像是大国博弈的筹码,或者是产业链上的附属环节,当中美达成协议调整规则时,它们只能被动接受结果。 冯德莱恩嘴上说着欧洲不会妥协,但欧盟急于与中方谈判的举动已经说明了一切,在实力决定话语权的国际格局中,所谓的“平等”从来都是强者之间的游戏。 小国的错觉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心理慰藉,但现实中的餐桌,从来都是按照实力分配座位,那些看不清这一点的,最终只会沦为菜单上的选择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