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中方作出选择,东盟扩员至11国,第一个对美投降的国家出现。东盟26年首次扩员!亚洲最年轻国家成功加入,我国亦作出要扩大同东盟合作空间的选择。 东帝汶的日子过得是真紧巴,2002 年才独立,全国一百四十多万人里,三分之一每天的生活费都不到两美元,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抓一大把。 经济更是单一,九成多收入靠油气,可这些资源眼看就要挖完了,非油气产业基本只有传统农业和零散的服务业,年轻人找工作比登天还难。 基础设施更是落后,帝力以外的地方,好多村子连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晚上停电是常事儿。 为了挤入东盟这个 “大家庭”,东帝汶足足等了十四年,2011 年提交申请后,光是各种评估就熬了十来年。 新加坡一开始就担心它太穷,拖区域发展的后腿,毕竟那会儿东帝汶和东盟的贸易逆差大得吓人。 加上它和印尼有过历史纠葛,部分成员国在态度上也很微妙,连法律框架、海关体系这些基础规则都得一点点补课。 直到 2025 年东盟峰会上,总理古斯芒在签字时忍不住落泪,这眼泪里全是小国求存的心酸。 东盟愿意接下这个“穷亲戚”,可不是一时心软,首先是终于实现了“一个东南亚”的愿景,把区域内最后一块制度盲区补上了,对外说话的分量更足。 再者东帝汶的位置太关键,往南能连着南太平洋,还能对接葡语国家,地下的油气资源更是现成的能源储备。 为了让它跟上节奏,东盟也是下了血本:前五年的会费全免,新加坡专门办培训班教官员熟悉规则,马来西亚还派人培训了三百多名技术人员,这套“扶上马送一程”的操作,透着实实在在的诚意。 东帝汶自己也没闲着,早早就为入盟铺路,2023 年刚拿到观察员身份,就立马去参加东博会,把自家的咖啡、腰果摆上了展台。 这两年更是跟着东盟学规则,光是海关数据系统就改了三次,就为了和其他成员国对接上。 毕竟加入后,农产品出口能免关税,还能拿到十亿美元基建援助,直接接入六亿多人的大市场,这可是摆脱资源依赖的救命稻草。 咱们中国的选择,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东帝汶独立那会儿,中国就是最早承认并建交的国家之一。 这些年中企帮着建了蒂坝港,现在已经正式运营,还搞了杂交水稻合作项目,教当地人种高产稻子。 2025 年刚签了 “一带一路” 合作规划,从数字电视到粮食仓储,援助项目铺了一地。 现在东帝汶入了盟,等于给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加了个新支点,以后借着东盟的平台,能更顺当地帮它搞基建,也能合理利用它的油气资源,这是实打实的双赢。 现在再看东帝汶街头挂起的东盟旗帜,和中国援建的电站亮起来的灯光,就能明白这事儿的本质。 这不是谁依附谁,而是小国借着区域合作找生机,区域组织靠着包容显韧性,中国顺着趋势谋共赢。 随着东帝汶慢慢融入,东盟的经济总量有望再上一个台阶,这可比空谈 “阵营” 靠谱多了。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扩员后“新东盟”迎来新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