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不少人觉得成达万高铁修好了,会对重庆主城区是个比较大的削弱,因为遂宁,南充,广安地势平坦,达州有矿石,这一条线会安排很多工业企业过来驻扎,人口也不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也低,达成铁路释放出来货运能力也更方便。 首先重庆交通枢纽地位的相对会弱化,在成达万高铁建成前,川东、川东北地区(如南充、遂宁、达州)的人员如果要东出,通过高铁经重庆是主流路径。 成达万高铁相当于在重庆北面“平行地”修建了一条新的出川大通道,这些城市的人员和商务流动可以不经停重庆,直接快速通往华北,华中、华东地区。 这确实会分流一部分原本属于重庆的过境客流和商务流。 第二, 产业竞争会加剧,正如我所说,资阳,遂宁、南充等地地势平坦,达州有资源,土地和人力成本可能低于重庆主城区。 高铁开通后,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确实有可能吸引一部分对成本敏感、对物流时效要求高的制造业企业前去布局,与重庆的郊区园区形成直接竞争。 第三,对“虹吸效应”的担忧,理论上,高铁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资源“流进来”,也能让资源“流出去”。重庆主城区的高端人才、消费力,是否会因为到达州、南充等地更方便,而被这些成本更低的城市吸引?我觉得这是一个潜在的担忧。 然而,也有不少人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观点和认知,他们说,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大,从区域协同发展和重庆的整体战略来看,成达万高铁带来的机遇可能远大于挑战。 强化了重庆的“枢纽中的枢纽”地位,成达万高铁并非孤立存在,它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的战略是构建“米”字型高铁枢纽,而成达万是其中关键的一“撇”。它把川东北城市群更紧密地纳入了以重庆为核心的“重庆都市圈” 。通过联络线,这些城市来的车流可以便捷地进入重庆的铁路网络,通往全国各地。这意味着重庆辐射的腹地更广了,从“辐射川东”变成了“整合川东北”,枢纽能级不降反升。 促进产业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布局,这正是重庆的目标:重庆,特别是主城区,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正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它需要将一部分相对成熟、对成本敏感的制造环节向外转移,为自己腾出空间发展更高附加值的产业。 构建“研发在重庆,生产在周边”的模式,重庆主城区可以聚焦于研发、设计、营销、总部经济,而将生产基地布局在成本更低的遂宁、南充、广安,达州等地。高铁确保了人员往来和技术交流的便捷,使得这种“前后后厂”模式成为可能。 强化了供应链的协同,达州的矿石资源、遂宁的锂电池产业、南充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都可以通过高效的高铁和货运网络,更快速、更低成本地与重庆的整车制造、装备制造等终端产业对接。这不是零和游戏,而是把整个区域的产业蛋糕共同做大。 “虹吸”反向操作,重庆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强,通常情况下,高铁会强化中心大城市对周边人才的“虹吸”。 对于川东北地区的优秀人才来说,到重庆主城区就业安家变得更加方便(一小时经济圈),他们可能更愿意到发展平台更大、机会更多的重庆来,而不是留在本地,这为重庆主城区提供了持续的人才输入,这个会成为现实吗?哪里会更宜居呢? 达成铁路货运能力的释放,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成达万高铁承担了主要的客运功能后,原有的普速铁路——达成铁路的货运能力将得到极大释放。这对于重庆来说是天大的利好。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和工业重镇,迫切需要强大的陆路货运通道来支撑其产品和原料的进出。释放了运力的达成铁路,将成为重庆通往西北、华北方向更加强大的货运动脉,极大地强化了重庆的物流枢纽地位,这远比分流一些客运流量来得实在。 对川东北城市(南充、遂宁、广安,达州),成达万高铁是发展的“加速器”,让他们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国家主干交通网。 对重庆主城区,这更像是一次“功能升级”的契机。它逼迫重庆必须向上突破,专注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同时通过高铁网络将广阔腹地整合为自己的“经济腹地”,从一个大城市向着引领区域的现代化都市圈核心转变。 因此,成达万高铁修好后,不是简单地削弱了重庆,而是重塑了川渝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它将重庆放在了更大棋盘上的一个关键位置,挑战在于如何主动作为、优化布局,将潜在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坚实的协同发展关系。如果重庆能够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同,那么成达万高铁非但不是削弱,反而是对其核心竞争力的一次巨大强化。
广州,重庆,年轻人用脚投票珠江新城的灯光依然亮着,但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往那里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