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我说中了! 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 10月29日,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德国子公司Rosneft Deutschlandicon颁发特殊许可,允许其继续交易。 这张豁免令背后,藏着美国进退两难的尴尬。就在上周,美国财政部才高调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公司实施最严厉的制裁,财政部长贝森特义正辞严地宣称要切断“资助克里姆林宫战争机器的两大石油公司”。谁料短短七天后,同一部门就签下了豁免许可证。 这种前后矛盾的操作,暴露了美国在制裁政策上的实用主义本质——原则在利益面前是可以灵活变通的。 能源安全的现实战胜了政治宣言**德国人为啥非得保这家俄罗斯子公司?答案就在施韦特炼油厂。这座设施供应着柏林和勃兰登堡地区90%的燃料,堪称德国东北部的能源命脉。自从2022年被德国政府接管后,该炼油厂就已摆脱俄罗斯控制,转而使用非俄罗斯原料。 美国这次给的豁免,实际上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许可证明确允许涉及Rosneft Deutschland GmbH和RN Refining & Marketing GmbH的交易继续,有效期至2026年4月29日。这不是赦免,而是暂缓执行——用六个月的宽限期,给德国一个处理俄油资产的时间窗口。 制裁版图上的双重标准同样是与俄罗斯关联的企业,德国子公司获得了通行证,而其他国家的类似企业却面临严厉制裁。这种区别对待凸显了美国外交中的盟友等级体系。 美国财政部在宣布制裁时就留了后手,同步发布了多项通用许可证。其中不仅包括对德国子公司的安排,还有允许在30天内逐步终止与俄油相关衍生品合约的条款。规则看似公平,但执行却充满弹性。 观察人士指出,这套制裁体系正在变成一种精密的政治工具——当欧洲盟友承受不住能源压力时,豁免就适时出现。美国一方面声称要打击俄罗斯战争机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制裁对全球能源市场和盟友经济的冲击。 地缘政治的游戏这次豁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国际关系中赤裸裸的利益计算。美国在宣布制裁时明确表示,目的是向俄罗斯施加压力,迫使其同意立即停火。但当你最亲密的盟友可能因此受伤时,原则就得让步。 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曾直言,确保德国能源安全是“不容谈判的优先事项”。美国听到了这一讯息,并在制裁生效后短短一周内就作出了调整。这种灵活性,恰恰暴露了现代制裁手段的本质——它们不是道德教条,而是政策工具。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对此嗤之以鼻,称新制裁“不会对俄罗斯造成重大问题”。这话虽带宣传色彩,却也点出一个事实:经过多轮制裁洗礼,俄罗斯经济已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六个月后何去何从现在最大的悬念是,这六个月的宽限期结束后,德国子公司命运将如何?美国财政部设下的2026年4月截止日期,像一把悬在德国能源安全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德国政府可能会利用这段时间彻底剥离这些资产,使之完全脱离俄罗斯影响力。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已经再次证明,在国际政治中,没有永恒的原则,只有永恒的利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