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著名主持人:对中国只能使用武力,船坚炮利才是他们听得懂的语言 奥利

士气沉沉 2025-10-30 09:59:09

[微风]美国著名主持人:对中国只能使用武力,船坚炮利才是他们听得懂的语言 奥利里对中国的看法,一直挺直球,最近几年尤其犀利。他在各种访谈反复说,美国得对中国下重手,用经济手段压着走,因为对方只认硬的。他曾在Fox Business上讲,美国得对华加重关税,“挤压他们,因为中国人只懂棍棒”,意思是软的不行,得用强硬的才管用。 在他看来,与中国打交道,温情脉脉的外交辞令和彬彬有礼的商业谈判都是浪费时间,真正能起作用的,只有最原始、最直接的硬实力。 奥利里的逻辑链条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近乎粗暴。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福克斯商业网的访谈中,反复强调一个核心论点:中国只认得力量,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军事上的。他曾用一个极具争议的比喻来形容这种关系,那便是“训练小狗”。 他认为,你必须设定明确的规则,并且用严厉的惩罚来确保对方遵守,任何形式的退让都会被视为软弱。这种将国际关系简化为行为训练的言论,无疑触碰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但也精准地捕捉到了一部分美国民众对于对华贸易逆差和产业流失的焦虑情绪。 这种焦虑,在他的关税建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许多人还在讨论百分之十几的关税是否合理时,奥利里直接把数字推向了令人咋舌的高度。 他不仅支持前总统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甚至建议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应该将对华关税提升至400%。 这个数字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在奥利里的剧本里,这是“经济战”的必要手段。他的目标很明确:彻底阻断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路径,通过制造巨大的经济压力,迫使对方回到谈判桌前,并且按照美国的规则来谈。 他毫不讳言这会带来短期的市场阵痛,物价上涨,供应链混乱,但他认为这是“刮骨疗毒”,是保护美国本土小企业不被低价商品冲垮的必要代价。 深入探究奥利里的言论,你会发现他的视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他作为风险投资家的核心世界观。在他眼中,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司,总统就是CEO,而国际贸易就是一场场关乎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博弈。 他之所以如此推崇“船坚炮利”的逻辑,是因为他坚信商业的本质就是追求回报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掌握绝对的议价权。他曾不止一次地谈到供应链的脆弱性,尤其是在疫情之后,他更是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斥为“商业自杀”。 因此,他的对华强硬立场,不仅仅是出于贸易平衡的考量,更是一种推动全球供应链重组、实现制造业回流的战略构想。他鼓励企业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印度甚至墨西哥,认为这才是确保美国经济长远安全的明智之举。 有趣的是,奥利里本人是一位加拿大人。一个非美国人,却如此热衷于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出谋划策,并且言辞激烈,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 这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中美之间的经济博弈,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焦点议题。 奥利里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美国国内一部分希望采取更激进手段来应对中国崛起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他用自己的影响力,将“脱钩”或“去风险”这些相对学术化的词汇,转化成了“加税到400%”、“像训练小狗一样”这样更接地气、更具煽动性的表达。 然而,这种近乎休克疗法式的经济策略,真的能如他所愿,实现“短期痛苦,长期收益”的完美结果吗?当关税高到足以让所有中国商品望而却步时,美国的消费者是否准备好了为日常用品支付高昂的价格?那些依赖中国原材料或零部件的美国工厂,又该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生产中断? 奥利里描绘了一幅美国小企业重获新生的美好蓝图,但在这幅蓝图的背后,是无数普通家庭可能面临的生活成本压力,以及全球产业链可能因此陷入的混乱。 这种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为“硬碰硬”对决的做法,是否低估了现代全球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这种以牙还牙的逻辑,最终会引领美国走向更加稳固的繁荣,还是一场两败俱伤的零和游戏? 奥利里的声音,就像一面棱角分明的镜子,照出了当前中美关系中深层次的矛盾与不安。他的直白和犀利,让许多人感到不适,但也无法否认,他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焦虑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是否会倾向于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哪怕这个方案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在全球化的今天,那种“船坚炮利”的旧时代逻辑,是否依然是处理大国关系的唯一有效语言?或许,答案并不像奥利里所说的那样非黑即白。 那么,你又如何看待这种“硬实力”至上的对华策略呢?这究竟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还是危险的冒险主义?

0 阅读:98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