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那就换条路,行行出状元。我大侄女今年刚17岁,当时没考上高中,给她报了职高,她读了一年后死活不去,说没意思,天天在宿舍睡觉刷手机。家里没办法,索性让她回家待着。 说起来,当初给她选职高专业时,家里确实太草率了。没问过她喜欢什么,听亲戚说计算机专业“好找工作、薪资高”,就拍板报了名。她初中时数学就差,对着编程代码、机械原理课完全摸不着头脑,老师讲课像听天书,同桌也是上课睡觉、下课抱团打游戏的主儿,慢慢的,她也跟着放弃了。第一次期中考试,四门专业课挂了三门,班主任找家长谈话,说她“上课基本不抬头,作业全靠抄”,那时候家里还没意识到问题根源,只骂她“不争气、浪费钱”,没想着帮她换个方向。 回家待的头三个月,真是家里的“低气压期”。她每天睡到中午才起,洗漱完就窝在房间刷短视频、打游戏,饭都要妈妈端到门口。表姐急得整夜睡不着,偷偷抹眼泪,表姐夫想让她去工地跟着亲戚学电工,她哭着说“太累了,我干不了”;托人找了超市收银员的活儿,她去了两天就跑回来,说“天天站着扫码,跟机器人一样”。一家人围着她转,却越忙越乱,当初说“换条路”的轻松,全变成了现实的焦虑——原来“行行出状元”从来不是“躺平就能成”,没有方向的“换路”,只是换个地方浪费时间。 转折点出在去年夏天,表姐带她去了开美甲店的远房堂姐家。一开始她只是坐在角落玩手机,看着堂姐给顾客设计款式、打磨指甲,顾客满意的笑容、堂姐专注的样子,慢慢吸引了她。堂姐看出她感兴趣,让她试着帮忙递工具、做基础护理,没想到她学得格外认真,连最难的修死皮都反复练,手指被磨破了也没抱怨。堂姐跟表姐说:“这孩子手巧,有耐心,不如让她跟着我学美甲,现在美业需求大,学好了不管是打工还是自己开店都靠谱。” 从那以后,她像变了个人。每天早上七点就起床去店里,跟着堂姐学款式设计、色彩搭配,晚上回家还对着视频复盘当天的操作。遇到复杂的法式美甲,她能对着假指甲练一下午,连吃饭都想着怎么把线条画得更整齐。三个月后,她能独立给顾客做简单款式,第一个月拿到3000块工资时,她哭着给表姐打电话,说“妈,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挣钱”。现在她已经考了美甲师资格证,在店里成了主力技师,顾客指定要她做的不少,上个月工资都快赶上表姐的月薪了,整个人说话都腰杆挺直,眼里有了光。 很多家长都跟当初我表姐他们一样,觉得孩子不爱读书就“换条路”就行,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换路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找到孩子能扎根的土壤。“行行出状元”的前提,是孩子愿意为这件事付出时间和精力,是有人引导她看到行业的价值和乐趣,而不是把“换条路”当成逃避学习的借口。如果当初表姐夫硬逼着她去工地,或者让她一直在家躺平,现在的她大概率还是那个迷茫度日的少年。 难道孩子不爱读书,就只能在“硬扛学业”和“在家躺平”之间二选一吗?显然不是。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读不读书”,而是有没有找到能让孩子产生价值感的事。有些孩子适合坐在课堂里钻研知识,有些孩子擅长动手实践,有些孩子对美有敏锐的感知,关键是家长要放下“读书才是唯一出路”的执念,也别掉进“换条路就轻松”的误区,多花点时间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短板,帮她找对方向,再推她一把。 现在大侄女经常说,要是当初早点知道自己喜欢美甲,就不会在职高浪费一年时间。可人生没有回头路,能及时止损、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已经是幸运。那些还在为孩子“不爱读书”焦虑的家长,或许可以问问自己:你真的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吗?你所谓的“好出路”,是孩子的追求,还是你的执念? 说到底,“换条路”从来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换一种方式成长。行行出状元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打磨和坚持,是对所选道路的敬畏和热爱。没有天生的“状元”,只有找准方向后不肯认输的普通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