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返贫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老婆是做贷款业务的,她认识很多开公司破产的老板,有人曾经做到身价1000万,甚至2000万以上,年收入200-300万,但现在公司破产,资不抵债,欠银行的贷款还不上,四处找贷款,撸网贷。 这些老板里,有个做电器的老板让她印象最深。退伍后跟着父亲学做生意,25岁就开了自己的工厂,早期盯着产品质量,风扇刚上市就卖空几万台,十年里资产滚到4个亿,当地都叫他“电器大王”。 日子好了就飘了,衣服要国外定制,一件花16万,车库里停满豪车,父亲葬礼办得极尽奢华,完全忘了创业时踩缝纫机的日子。 后来脑子一热要建工业园,300多亩地砸进全部身家,还向银行贷了3个亿。他没察觉市场早变了,格力、海尔在拼研发搞智能升级,他的产品还是老样子,成本压不下来,质量没优势。偏偏家电补贴政策取消,产品堆在仓库卖不动,现金流一下断了。 更糟的是,妻子管着财务却没专业知识,售后投诉堆成山,最后两人闹离婚,账上的钱也被卷走,只给他留了2000块。现在他卖了豪车名表,还欠着供货商一个多亿,只能重开小作坊慢慢还债。 不是所有破产都因为膨胀,有些老板纯粹栽在“跟风”上。有个县城表哥之前靠倒卖棉籽赚了十几万,见疫情后鞭炮好卖,就借遍亲戚建仓库、囤货。 过年时被亲戚夸几句“能人儿”,更觉得能暴富,压根没打听政策风险。结果开春政策收紧,临时销售许可全作废,新证审批标准极高,他的仓库成了摆设,鞭炮全砸手里,自己的钱赔光还欠了一屁股债。 现金流是压垮这些老板的最常见稻草。我老婆见过太多账面盈利的公司突然倒闭,不是没订单,是应收账款收不回,存货周转不动,银行又突然抽贷。 有个做装修的老板,老公是房地产甲方,以为能靠关系拿项目,砸进去一百万开公司。没成想老公先失业,关系断了,垫付的工程款收不回,不到两年就血本无归,现在还在南方打零工还债。 他们总觉得“账上有利润就安全”,却忘了企业活下去靠的是能随时用的现金,不是报表上的数字。 内部管理混乱更像慢性毒药。很多老板创业初期靠家人帮忙,规模大了还搞家族式管理,财务、采购全交给亲戚,权责不清,漏洞百出。 有个做食品加工的老板,让妹妹管财务,连正规账本都没有,进货付款全凭口头记。扩张时借了高利贷,利息滚得比利润还快,妹妹怕担责卷款跑路,他到破产都算不清自己到底欠了多少钱。 外部环境的冲击也躲不开。疫情那几年,多少餐饮老板借钱撑着,今天限流明天停业,每天亏几千,坚持半年就扛不住。 有个开火锅店的亲戚,借二十多万开店,本想靠生意结婚,结果疫情反复,顾客寥寥,三个月租金白扔,最后店转不出去,对象也分了手,只能外出打工抵债。这些老板抗风险能力太弱,既没储备资金,又没应急方案,一点风浪就翻船。 最可惜的是那些守着初心却失了方向的人。浙江有个82岁的奶奶,退休后开羽绒服厂,靠实在用料年销千万,还捐了上百万。可她没跟上电商潮流,产品款式老旧,金融危机一来就滞销,关厂时欠了2077万。 她不肯破产逃债,卖了厂房和房子,81岁还摆地摊、踩缝纫机,寒冬腊月睡在街头,十年才还清欠款。好在她守住了诚信,最后成了人人敬佩的道德模范,但这样的运气太少。 现在不少人把创业当“一夜暴富”的捷径,却忘了创业本质是长期修行。那些倒闭的老板,大多没从“业务员思维”转成“企业家思维”,只盯着订单和利润,不看现金流、不做战略规划、不管内部管理。 经济好的时候能靠市场红利赚点钱,一旦潮水退去,自身的短板全暴露出来。 创业从来不是赌博,更不是跟风凑热闹。真正能活下来的,都是懂敬畏、会盘算的人,他们知道扩张要踩准节奏,现金要留足储备,管理要守住规范。那些从云端跌进泥潭的教训,早该敲醒想靠创业翻身的人。 创业的终极目的是好好生活,不是赌上全部身家。盲目冲动的扩张、毫无规划的跟风,只会把自己拖进债务的深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