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厉害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人民币的交易额达到了每天8000多亿,占全球的市场份额是8.5%了,这个数字可比几年前翻了一倍还多。 不过有意思的是,另一个常用的统计口径SWIFT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占比还不到4%,俩数差了一半多。之所以会如此,核心原因就是咱们正在慢慢绕开SWIFT这个美国人建的"金融收费站"。 简单说,SWIFT就是全球银行间的"聊天群",国与国之间做贸易、转钱,都得通过这个系统报备,而这套系统长期被美国和欧洲把控着。之前伊朗就被踢出SWIFT,差点没法跟其他国家做石油生意,咱们自然得提前想办法应对。 从2015年开始,咱们就悄悄搭建了自己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刚开始的时候,参与的银行没多少,大家都还在观望,毕竟SWIFT用了几十年习惯了。 但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到2023年的时候,CIPS已经覆盖了111个国家和地区,连巴西、俄罗斯这些资源大国的主流银行,都主动申请成了直接参与者。 真正让SWIFT数据"失真"的,其实是实实在在的贸易场景。就拿中俄贸易来说,现在超过95%的结算都用人民币和卢布直接结算,尤其是能源生意,以前都得先换成美元,现在直接互转,省了不少兑换成本,双方企业都乐意。 今年6月沙特阿美更狠,直接宣布对华石油供应合同改用人民币结算——要知道石油贸易美元结算的规矩都快用了半个世纪,沙特这一步相当于给人民币投了张信任票,这些交易大多走CIPS通道,自然不会被SWIFT统计进去。 所以国际清算银行的外汇交易数据才更真实,2025年4月的报告一出来,不少金融圈的人都挺意外:人民币占比冲到8.5%,跟英镑的差距只剩1.7个百分点,眼看就要追上。 这说明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觉得,手里揣点人民币比只攥着美元更踏实,毕竟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生意往来离不开人民币。 估计美国当初也没料到,特朗普的一纸威胁反而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催化剂"。 现在CIPS的参与者还在增加,连欧洲的一些老牌银行都悄悄加入了,毕竟做生意的都懂"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以前大家觉得离开SWIFT没法干活,现在发现用CIPS不仅安全,手续费还更低,自然愿意尝试。 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正在慢慢渗透到方方面面。人民币不再只是咱们国内花的钱,在全球贸易里越来越像"硬通货"。 虽然美元还是目前的"老大",但人民币的崛起已经让全球支付格局悄悄变了天。而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以后出国旅游、海淘说不定能更方便地用人民币付款;对国家来说,这也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一步。 接下来就看这个势头能不能稳住,会不会有更多资源国、贸易国跟着加入人民币结算的队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