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杨靖宇遇害当晚,叛徒们摆了庆功宴,请客的人是张奚若,是他亲手打死了杨靖宇,日本人赏了30块银元。整个晚宴上,张奚若不停在吹牛,说自己把机枪藏在树杈间,枪法多么精准,射出的子弹要了杨靖宇的命。 张奚若的背叛不是个例,当时有一群叛徒共同将杨靖宇推向了绝境,他的上司程斌,曾是杨靖宇最器重的师长,却带着115名手下投敌,还组建了“程斌讨伐队”。 程斌对东北抗联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带着敌人系统性地摧毁了抗联70多座密营,彻底切断了杨靖宇的后勤补给线。 不过,这场叛徒的庆功宴上,却出现了不和谐的一幕,叛徒张秀峰曾是杨靖宇14岁时收养的义子,他看着张奚若得意忘形的样子,突然站起身指着张奚若骂道:“你不会有好下场!” 说完就愤怒地离开了宴会。 张秀峰的反应,暴露了这些叛徒内心并非毫无波澜,他们的联盟里充满了贪婪、懦弱,还有藏不住的罪恶感。 和宴会上的酒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杨靖宇牺牲后被解剖时的场景,日本军医剖开他的胃,发现里面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没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在场的人都被震惊了,这个细节成了杨靖宇钢铁意志最有力的证明。 杨靖宇不是败给了敌人的武力,而是被身边最信任的人一步步逼到了绝境,程斌投敌切断了他的补给,义子张秀峰的叛逃更是雪上加霜——张秀峰卷走了部队最后的九千元经费和机密文件,让杨靖宇的处境彻底陷入孤立。 断粮数日后,杨靖宇遇到了当地农民赵廷喜,他没有提别的要求,只希望能换些食物。 赵廷喜却劝他:“何必死撑,投降算了。”杨靖宇坚定地回答:“要是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把个人的生死和民族的存亡紧紧连在了一起。 后来,日军指挥官岸谷隆一郎喊话劝降,说投降后可以当大官,杨靖宇没有回应,而是射出了最后一串子弹,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信仰。 时间最终给了所有参与者公正的结局,当年庆功宴上的叛徒们,没有一个有好下场:1946年,张奚若被执行枪决;程斌和张秀峰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先后被捕,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为了30斤大米就给日军告密的赵廷喜,被押到杨靖宇墓前处决,他们用背叛换来的短暂利益,最终只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就连当时的日军指挥官岸谷隆一郎也被杨靖宇的精神震撼,他在日记里写道:“中国有这样的军人,绝不会亡国。”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岸谷隆一郎选择了自杀。 而杨靖宇虽然牺牲了,却获得了真正的不朽,他的头颅曾被敌人割下示众,1946年才被寻回,1958年与身躯合葬在通化烈士陵园,英雄终于得以安息,他战斗过的蒙江县被改名为“靖宇县”,让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如今,在杨靖宇牺牲的那棵松树下,后人会系上红绸带,放上一碗新磨的苞米面,以此纪念英雄,2014年,杨靖宇被列入国家首批抗日英烈名录,受到整个民族的敬仰。 信源: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