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女大学生六楼天台坠亡悲剧,一声追问:我们身边多少“天台”的门锁形同虚设

枫叶漫天 2025-10-28 11:46:28

烟台女大学生六楼天台坠亡悲剧,一声追问:我们身边多少“天台”的门锁形同虚设 最近,山东烟台某高校发生的一起意外,让一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在课间去天台活动身体时不慎坠亡,留给家人和世人一声沉重的叹息。 事件的具体原因和责任,自有相关部门调查认定。我们今天不谈这些,只想聊聊一个我们身边常见,却可能被忽略了危险的地方——天台。 天台,到底是什么地方?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天台是个挺特别的地方。 对于学校后勤来说,它是放置设备、通风换气的功能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它可能是一个偶尔能上去透透气、看看校园全景的“秘密基地”;有时候,它也可能被简单粗暴地当成一个晾晒被褥的大阳台。 我们似乎很少认真地、严肃地去思考:天台,首先应该是一个涉及生命安全的高度危险区域。 想想看,我们从小到大,见过多少天台?居民楼的、教学楼的、办公楼的……又有多少天台的门是轻易可以打开的?有多少天台的护栏,我们从未怀疑过它的高度是否绝对安全,它的缝隙是否过于宽大? 那个不幸的女孩,当时只是把腿搭在栏杆上压一压,一个在操场、在健身房很寻常的动作,换到了六楼天台,就变成了无法挽回的意外。我们无法想象她最后一刻的惊恐与无助,也无法体会家属得知“71分钟后才被发现”时那种锥心之痛。 为什么孩子们会去天台? 课间十分钟,教学楼里熙熙攘攘,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独处一会儿,或者想找个宽敞的地方舒展一下筋骨,天台似乎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那里开阔,通风,能暂时逃离教室的沉闷。 这本身并非原罪。年轻人的天性需要空间去释放。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走向这个“释放空间”时,是否清楚地意识到潜在的风险?而我们,又是否为他们把这个可能的风险空间,加固成了足够安全的环境? 防患于未然,我们能做些什么? 悲剧已经发生,追问“如果”显得苍白,但为了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防患于未然”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值得做的事。 1. 把“门”看好,把“锁”加固。 学校、单位、居民楼的管理者,是否应该立刻排查一次,通往天台的门禁是否有效?是不是一把真正能起到防护作用的“安全锁”,而不是形同虚设?能否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非必要不开放,确需进入必须申请登记? 2. 让“护栏”真正成为“守护栏”。 天台的护栏,不能仅仅是个“栏杆”。它的高度、间隙、牢固程度,是否符合最高的安全标准?有没有可能,在现有护栏的基础上,加装更密集的防护网,即使有意外发生,也能多一层缓冲和保障? 3. 让“警示”更走心,让“教育”更落地。 除了在墙上贴一张“严禁攀爬”的冷冰冰的告示,我们能不能用更生动的方式,比如在安全教育课上,专门讲一讲高空坠落的危险,展示一下因为麻痹大意导致的真实案例?让孩子们从心底里认识到,天台不是玩耍放松的地方,对高度保持敬畏,就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4. 多提供一个“可以去的”安全空间。 如果学生确实需要活动空间,学校能否考虑开辟一些安全的、室内的公共区域,比如楼内的一些开放角落、风雨操场等,引导大家去更合适的地方进行课间活动。 说到底,天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可能对潜在危险的习惯性漠视。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每一次用生命换来的警示,都不应该只停留在一时的叹息和追责上,而应该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安全地奔跑、舒展。希望天台,永远只是建筑的一个顶部,而不是任何生命的终点。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4
枫叶漫天

枫叶漫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