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孩子因蹦床上喝奶茶窒息而没了,争论“谁之过”能避免下一个悲剧吗? 一个才三岁半的小男孩,刚才还在游乐场的蹦床上开心地跳着,美滋滋地喝着他最爱的珍珠奶茶。可谁能想到,就一颗珍珠,卡住了气管,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说没就没了。这种消息,但凡是当了爸当了妈的人听了,心里都得“咯噔”一下,揪得生疼。 孩子已经回不来了,这是再多的钱、再多的道理都改变不了的事实。现在,家属觉得奶茶店没提醒到位,珍珠做得也有问题;店里又说,下单的小程序上其实有安全提示。最后法律肯定会给个说法,可我们不能干等着判决啊。我们得想想,在这场意外里,最要紧、最该守住的那道安全线,到底在哪儿? 说句实在话,可能不中听,可咱得认:爹妈,就是孩子安全最后,也是最靠得住的那道“护栏”。 规定可以要求店里贴满告示,软件也能弹出各种提醒。可在蹦床边上,能一眼看出孩子脸色不对、能在他呛着的紧要关头冲过去救人的,不是那张纸,也不是手机里那行小字,只能是紧紧盯着他的那个大人。 让一个三四岁的娃,一边在上下晃动的蹦床上玩,一边吸溜着带珍珠的奶茶——这事儿本身,就跟看着他拿着尖东西跑一样,风险太大了。奶茶里的珍珠,对于喉咙细细的小孩来说,本来就该安安静静坐着吃。在蹦床上跳起来,气管一开,东西特别容易吸进去,这比珍珠是大是小,要命多了。 咱当然可以要求商家把提示做得更大、更显眼,把珍珠做得更小、更软。可日子不是活在保险箱里,这个世界不会为了咱家孩子把所有的危险都清空。家里的剪刀、路边的水池、甚至一小颗果冻、一粒花生米,都可能出事。我们没法把世上所有像“珍珠”一样的危险都清理干净,唯一能做的,就是牢牢牵住孩子的手,教他啥是危险,在他还不懂事的时候,替他守好了。 这件事,是给所有当爹当妈的,重重地敲了一次警钟。除了心疼和跟别人争个对错,我们更得问问自己:咱们自己心里那根“安全弦”,真的绷紧了吗? 别等真出了事,再拼尽全力去争那百分之几的责任。不如就从现在起,把自己那百分之百的看护责任,稳稳地扛起来。因为只有咱们自己担起来的这份心,才是孩子最结实、最管用的“护身符”。 真希望,这样的事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