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4子曰:“由,

天津说过去 2025-10-27 19:16:37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传统的解读——孔子说:“仲由!知晓德的人太少了。”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一以贯之。上句的一以贯之的信仰,为道服务,如此的一生追求,才能感知到,德的含义。乾卦的天道,体现在坤卦的厚德载物上;滋养万物的状态。道德经的状态。上句论述了道和德的具体维度。道是天行健,人力不可及也,宇宙规律,不是人类能左右的,是客观存在的能量波。人类只能服从和顺从宇宙规律和宇宙真理。德也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的概念,就是人类按照宇宙规律办事,从而推动世界进步,这就是人类的德的彰显,可以理解成量子纠缠的物质态,可观察。当然广义的德就是万事万物,比如大地,阳光雨露,大地的无私奉献,最后万物滋生,厚德载物。还有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都是万事万物体现的德,人类理解的广义的德的概念。对于个人角度,就是人类按照宇宙规律办事,有效的控制熵增,维护世界秩序和法则;避免了世界毁灭和地球的毁灭。这就是德在人类的具体体现。

但是这个德的过程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大地促进了种子生长,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然后开枝散叶,开花结果。所有的规律性,都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你感受一下脆弱的嫩芽如何突破坚土石块的束缚,这种力量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逻辑思维去解读,这就是万事万物规律中的厚德载物。所以,不相的智慧才能感知到德的作用和具体彰显,自然这样开悟的人,就会很少。

这里的知是感知,是心体的体验;德不是知识点,是不可能知晓的。更不可能定义和教条,不是礼貌就是道德,不能教条主义的圣女情怀就是道德楷模。

德是不相的,比如中庸之道的至德;至善的那个点,是动态的,是当下的,是不相的。

之前说过,子贡做好事不图回报,结果被孔子批评了,子贡认为的德,和孔子认可的德,为什么不一样?关键在于整体的价值观角度,去衡量社会价值和意义。做好人不留名,做好事不图回报,久而久之,人不知的社会,就不再有人做好事了。所谓的好人,或者老实人,都被当成被欺负的对象,公交车上的道德绑架,自私自利的自己做不到,但高标准要求别人。自己做不到以德报怨,但是可以大言不惭的要求别人。多可笑的社会啊,好人没有好报,坏人反而受益良多;越是非的坏人,获得更多社会的同情和现实利益。下水救人的英雄,反而只能自我牺牲的方式,做不图回报的好人。

佛家的因果不虚在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人要获得更多,坏人要承受指责和名利的损失。这才是圣人和佛祖的意思。怎么就变成了,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的错误大环境了呢?

这才是和谐社会,世界大同的共有价值观啊,这才是德在人世间的道德彰显。这才是符合天道的,天道求无,求无则有;无私奉献精神,天道支持,人道也要学习天道,也要支持好人,以贡献为获得回报的唯一标准,让好人获得富贵,而不是奸佞小人获得更多。

世界错了,宇宙法则不能彰显了,所谓的静态的道德标准,都是约束好人,纵容坏人的工具和手段。制定道德标准的所谓腐儒和圣女们,也就是孔子最讨厌的乡愿,德之贼也,情商高的所谓老好人才是世界的毒瘤,社会的垃圾。满嘴的仁义道德,让奉献者吃亏就是纵恶,就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恶。这不是惩恶扬善,而是典型的去善为恶,但自己还标榜自己就是道德的楷模,人间的圣女。一群垃圾,怎么能体会真正的德呢?这就是这句的含义,知德者鲜矣。不是表面的道德,而是实际的世界贡献和社会风气导善。要看本质,看不相的内在。这是整体大环境的维度。比如西方圣女纵容杀人狂魔,那就是纵恶,导致社会会更乱;比如国内某些专家,倡导发现文物要交公,做好人没有回报,那就是让人无法学习奉献者。还有为何献血的人少了,因为奉献者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用血的时候,人为设置的障碍就是好人没好报。这就是颠倒世界,和佛祖的意思正好相反,善有善报变成了善无善报;恶有恶报变成了恶无恶报。

还有第二层良知的维度。没有私欲,都是公心的良知,完全无我的按照宇宙法则,按规律办事才是德的彰显。为什么奉献者有德,包公有德?无私奉献精神,引起人民的良知共鸣。在存在利益冲突的时候,第一时间反应和感知,到底是公心还是私心,就可以知道。而不是通过逻辑分析,或许还要加上他是谁的关系、什么利益,那么规定的德,就不是客观的德了,而是人为私欲的德,那还是德吗?

0 阅读:1
天津说过去

天津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