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南海上演“坠机二连摔”!50岁尼米兹号退役巡演惨变灾难片

地缘历史 2025-10-27 14:48:08

这事说出来都让人下巴掉地上,美国海军在南海一天摔了两架舰载机,还都出自同一艘航母,时间还不到半小时,真是天怒人怨,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冒犯了妈祖?   2025年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面风平浪静,但“尼米兹”号航母的甲板却连续响起警报。   先是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起飞不久后失联坠海,机组刚被救起不到半小时,另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机也随即扑向海面。   “尼米兹”号航母不是新角色,它是美军现役最老的核动力航母,服役整整五十年。   这次南海之行,是它最后一次部署,按计划返航后将退役拆解。   可谁也没想到,老战士的谢幕演出,竟然会在一天之内摔了两架舰载机,成为一场堪称“滑铁卢”的灾难。   从事故时间上看,两起坠机相隔仅仅三十分钟,发生在同一片海域,同一艘航母,同一组飞行任务。   这种极端巧合,已经不是简单的天气原因或技术故障所能解释的了。   哪怕是最铁杆的美军支持者,也不得不皱起眉头,开始质疑这场部署到底值不值。   “得罪了妈祖”,本是中国渔民间的一句调侃,如今却被海外网友借来形容“尼米兹”号的命运。   一艘老态龙钟的航母,硬撑着参加高强度部署任务,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将军被派去前线,结果自然是连连失误。   美国海军方面至今没有公布事故原因,只说正在调查。但从过往经验来看,这类“正在调查”的表述,往往代表着问题比表面复杂得多。   2021年“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撞山,到现在都没有个完整说法,结果是草草遣返,悄然退役。现在轮到“尼米兹”,恐怕也难逃同样的结局。   美军在南海的部署越来越频繁,舰机调度也越来越密集。   10月17日,这支航母打击群刚刚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短短九天后就出了这么大的纰漏。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22年,美军F-35C在南海降落“卡尔·文森”号航母时直接冲出甲板,掉进海里。   这些事故的发生频率,已经不是偶然,而是高强度部署背后的必然。   南海不是美国的试飞场,也不是航母的告别秀舞台。但美军似乎非要在这条航线上一边炫技,一边收场。   越是靠近退役,越要秀肌肉,结果就是秀多了,肌肉拉伤,甚至骨折。   “尼米兹”号本身的状态也早已不堪重负。作为一艘1975年下水的航母,它在设计时根本没想过要承担21世纪的作战强度。   现在不仅舰体老化,舰载机调度系统也早就落后于时代。再加上舰员年轻、经验不足,在复杂气候和高压强度下操作,出事几率自然大幅上升。   有美国媒体试图淡化这次事故,称“机组人员全部获救,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就像一位厨师炒糊了菜还说“锅没坏”,本质问题根本没解决。   两架舰载机坠海,不只是装备损失,更是一次赤裸裸的战略失败。   美军在南海的高频度存在,正在制造更多不确定性。 一方面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另一方面却不断推高区域军事风险。   从航母到舰载机,从潜艇到电子侦察机,几乎每天都在刺激这片海域的神经。而这一次,轮到它自己被反噬。   美国政府在亚太战略上不断加码,试图用老旧装备撑起“印太安全架构”的门面。   但现实是,再多的政治口号,也无法掩盖老装备的技术疲劳和战略误判带来的隐患。   让一艘退役前的航母承担高风险部署任务,本身就是一场赌博,现在的结果正说明,他们赌输了。   这场事故不是孤立事件,更不是突发意外。它是美军战略焦虑的体现,是过度部署的后遗症,是在错误时间、错误海域做出的错误决定。   更重要的是,它再次提醒人们,南海不是任何国家可以随意炫耀武力的舞台。   美军曾经借“自由航行”之名,试图在南海建立所谓“常态化存在”。   可如今看来,所谓的“常态”,不过是事故频发、装备折损、士气受挫的新常态。   从F-35C到“康涅狄格”,再到这次“尼米兹”,一个接一个的事故,正逐步蚕食美国军方自诩的技术优势与战略威慑。   美国的“海空一体战”理论,在南海一次次丢盔弃甲。   这次的两起坠机事故,不仅让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能力大打折扣,也暴露出整个体系的脆弱。   一旦发生突发冲突,能否稳定执行任务都成问题,更别提形成所谓“压制力”。   “尼米兹”号可能还会坚持几天,也可能提前返航。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部署无论如何都不会被历史记住为“光荣谢幕”,而更像是一场“晚节不保”的仓皇退场。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