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道,浙江绍兴,男子突发奇想把自家成熟甘蔗地设为“自助偷甘蔗地”,还留了一把刀,没有想到不到两天就有100多人夜里去偷甘蔗!网友:这个创意很好,勾起许多人小时候想做的“坏事”! “走,今晚当‘贼’去!”这句话,最近成了浙江绍兴一些年轻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他们的目的地,是一片特殊的甘蔗地。那里的主人不仅不怕偷,反而“欢迎来偷”,甚至贴心地备好了砍蔗的刀。 这片由80后农场主王勇龙设立的“自助偷甘蔗地”,在短短二十多天里,吸引了上百人趁着夜色前来,完成一场他们童年或许只敢想象的“坏事”。这听上去像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却在真实地上演着。 王勇龙的甘蔗地,并非放任不管,而是精心设计了这场“游戏”。夜幕降临,地头的灯光亮起,一块写满规则的牌子是唯一的“管理员”,上面坦然地写着价格。更让人意外的是,王勇龙表示:“想付就付,不付也可以直接拿走。” 而那把留下的刀,彻底颠覆了“偷”的紧张与罪恶感。在传统的认知里,小偷要自备工具,鬼鬼祟祟。在这里,工具却是由主人提供,这意味着你的行为是被默许、甚至是被邀请的。那种蹑手蹑脚、心惊胆战的“偷”,在这里变成了一种理直气壮的“拿”。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会深更半夜开车到郊外,就为了“偷”一根甘蔗呢? 他们可能是白天在写字楼里正襟危坐的白领,是被孩子和家务缠绕的年轻父母,是倍感学业压力的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每个人都扮演着循规蹈矩的角色。而这片甘蔗地,成了一个短暂的“出口”。 在这里,人们猫着腰,寻找自己最中意的那一根。手起刀落间,没有KPI,没有没完没了的会议,没有需要照顾的情绪,只有最原始的收获快感和打破常规的微小刺激。这不再是偷窃,而是一场被许可的、关于童年记忆的集体狂欢。一位网友的评论一语中的:“我付的不是甘蔗钱,是给我的快乐买单。” 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求刺激,这场游戏不会持续这么久,更不会收获如此多的善意。王勇龙模式的精髓,在于他将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变成了一个关于人性与信任的开放式答案。 20多天,100多人,6000多元收入。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选择了付款,甚至有人为了一根甘蔗,付了两根甚至更多的钱。这种“无人售卖”的成功,恰恰说明了,当被给予充分的信任时,人们往往愿意回馈以更大的诚信。 当然,这片甘蔗地的走红,也伴随着一定的争议。从营销角度看,它足够吸睛,瞬间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但从法律和社会教育的层面,这个“偷”字确实带有负面色彩,容易引发误解。 有人认为,这可能变相美化了违法行为。虽然王勇龙的本意是创造一种体验,但如果换一个说法,比如“深夜甘蔗林探秘”或“诚信自助采摘”,或许能在保留趣味的同时,还能传递正向价值。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源: 新民周刊——正大光明“偷”甘蔗,“小偷”们付了6000多元,究竟图啥?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