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出来表态了!10月25日,在台湾光复日这一天,郑丽文表示,没有抗战胜利,就没有台湾光复,抗战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更改变了亚洲的历史走向,让亚洲各国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下解脱、不再受到战火的蹂躏,西方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压迫,也在二战结束后宣告终结 可以说抗战暨二战胜利不仅是迈向世界和平的起点,更是亚洲人民反殖民、反军国主义的重要里程碑。 当那封写着“坚持九二共识”前提的访陆邀请函递到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面前,整件事的性质就变了。 这不再是一场隔空喊话,而是一块瞬间激活的“试金石”,硬生生地把所有政治口号都拖拽到行动的聚光灯下,看看到底是真是假。一场关乎历史、胆识与民生的虚实之辩,就此拉开序幕。 台湾光复日那天,郑丽文的发言野心不小,绝非简单的周年纪念。她把台湾摆脱五十年殖民的历史,直接跟整个中华民族的八年抗战挂钩,甚至将其拔高到亚洲反抗西方殖民的里程碑。 她从1895年的丘逢甲、莫那鲁道讲起,再到奔赴大陆参与抗战的李友邦,用一个个名字试图串起一条从未断裂的历史血脉。 她这一招,就是直奔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史观去的。在“台湾主权未定论”的说法里,那段共同的抗日岁月总被刻意模糊。 郑丽文就是要捅破这层窗户纸,把一个纪念日,硬是打成了争夺身份认同的战场,逼着对手不得不直面这段共同的历史记忆。 “怕就别出来瞎混了!”这句郑丽文风格十足的话,像块石头砸碎了国民党过去在两岸议题上那层小心翼翼的薄冰。本来这只是她个人的强硬表态,但大陆方面紧接着就发来邀请,一下子把个人秀变成了没法退场的双人局。 这块“试金石”的压力是双重的。大陆这边,用“九二共识”划下了门槛,考验她的政治成色;民进党那边,则迅速祭出禁令,给她的行动之路设置路障。 她被夹在了中间,无论最后去不去,怎么去,都不再是个人的事了,而是对她政治勇气的公开测验,也是对国民党未来路线的一次摊牌。 这场高来高去的政治攻防,根子其实埋得很深,就在台湾的民心里。赖清德的支持率跌到三成左右,而超过七成的民众却盼着加强两岸交流。 这背后说明了什么?大家对天天喊打喊杀已经烦了,过日子、顾饭碗的现实需求,正在压倒虚无缥缈的意识形态口号。 当台湾农民的莲雾、释迦能不能卖到对岸,成了最直接的生计问题时,所谓的和平就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词,而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郑丽文呼吁让台湾成为“区域和平的缔造者”,恰恰就是想抓住这种民意的转变,把自己的政治姿态和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捆绑在一起。 说到底,这块“试金石”测的又何止郑丽文一个人。它更像一面镜子,把台湾各路政治力量面对历史、担当和民意时的真实模样照得一清二楚。 是继续躲在口号的墙后打嘴炮,还是拿出勇气用行动来破局,这场大戏还在上演,但它的结局,很可能会决定台湾未来要往哪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