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某智库称:“既然中国可以拒绝进口美国大豆作为反击手段,韩国也可以不买中国的大白菜”。 近日,韩国一家智库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设想。其认为,既然中国可将大豆作为“武器”,那么韩国是否也能以大白菜为手段进行反制呢? 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买东西的主动权在我嘛。但这想法,真是把两件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事儿给弄混了。 一件商品到底能不能成为博弈的筹码,根本不是看你买不买,而是看背后藏着的三张底牌:这东西在全球找得到替代品吗?你们之间的依赖是啥类型的?以及,一旦翻脸,谁会先疼得受不了? 我们就拿大豆和白菜这两样东西,掰扯一下里面的门道。 先看市场。大豆这玩意儿,说白了更像一种全球流动的金融品。中国决定不从美国买,地球就不转了吗?当然不会。 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早就准备好了。中国的订单一转,从巴西的大豆进口量就猛增了近三成,一个月就拉来了1096万吨,从阿根廷的增幅更是超过九成。 宁波舟山港变得更忙了,停靠的巴西货船从27艘一下子增加到40艘,海运路线成熟得很。结果就是,虽然停了美国货,中国2024年大豆总进口量居然还涨了5.3%,达到8618万吨。全球化的棋盘上,棋子是能随便换的。 可大白菜就不一样了,它是个地地道道的民生产品。山东跟韩国就隔着一片海,船开过去一两天就到,这地理优势是天生的壁垒。 韩国也想过找下家,可找了一圈都失败了。日本的白菜价格是中国的三倍,而且人家自己还不够吃;东南亚和欧洲的品种,水分、口感都不对,根本做不出那个味儿的泡菜。 再说,白菜这种生鲜,烂得快,根本撑不起远洋运输的折腾。一个能在全球调配,一个只能在家门口打转,这就是棋盘和餐桌的区别。 再来看依赖关系,这里头的学问更深。美国农业对中国的依赖,是一种“共生型”的。为了服务中国这个大客户,美国那边从种植、仓储到物流,整个产业链都深度绑定了。伊利诺伊州的农场主,甚至会根据中国的长期订单来决定明年种多少。 所以,当中国把进口量砍到零时,美国那边立刻就受了内伤。洛杉矶港的货运量掉了超过三分之一,农场主们眼睁睁看着大豆堆在仓库里发霉,银行贷款眼看就要还不上。这种依赖,断裂的代价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震荡。 韩国对中国白菜的依赖,恰似“输血型”模式。这种依赖并非自给自足的“造血”,而是需不断从外部获取“血液”,凸显其在白菜供应上对中国的高度倚赖。 韩国自己每年有二三十万吨的供应缺口,国内那点小农经济,成本高(人工是中国5倍),产量又不稳定,还特怕台风。这99%的进口白菜,就是中国在给韩国的餐桌和泡菜产业持续“输血”。泡菜可是占了韩国食品工业12%的大头。 山东的菜农甚至能做到“私人订制”,从品种、规格到0-4°C的冷链,完全按照韩国泡菜工艺来。 这种依赖一旦中断,不是产业震荡,而是社会民生的“大失血”。韩国政府历史上五次紧急从中国进口白菜,甚至把27%的关税降到零,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任何反制都有“反作用力”,看这股劲儿最后打在谁身上。中国不买美国大豆,疼的是美国的农业州,对我们自己的餐桌几乎没影响。 可如果韩国不买中国白菜,会发生什么?中国的菜农当然会受影响,但他们的白菜不愁卖,国内市场或者转口日本、东南亚都能消化。 家庭主妇买不到平价白菜,泡菜工厂停工,整个社会都会因为一棵菜而动荡。这不叫反制,这叫“自我引爆”。 所以说,韩国智库的类比,是把自己的软肋错当成了武器。贸易博弈的逻辑很残酷:“我能离开你,而你离不开我”,你才有资格出牌。错估了自己的脆弱性而挥出的拳头,最终只会结结实实地打在自己脸上。

sonyfan110
好吧。说话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