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当年越南

如梦菲记 2025-10-25 16:51:31

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4月底,越南战争结束的时候,西贡城里到处是逃难的人,南越政府垮台之后,很多人害怕被清算,拖家带口地往海上跑。   那些破旧的渔船、货轮上挤满了老人和孩子,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香港离得近,又是自由港,自然就成了很多人的目标,5月4号那天,一艘丹麦货轮载着三千多名越南人驶进维多利亚港,这是香港接收的第一批越南难民。   港英政府当时想得很简单,收留这些人,等局势稳定了再送他们回去,谁知道这只是个开头,后面来的人越来越多,根本停不下来。   到了1979年,越南那边的排华政策越来越狠,强迫华人交黄金才能出境,交不出来的就抓去劳改,这一下子又激起新一轮的逃难潮。   当年香港在日内瓦会议上签了字,答应做“第一收容港”,意思就是只要船开到香港水域,就必须先接收下来,然后等联合国安排他们去美国、加拿大这些第三国。   这个承诺听起来很人道,但对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来说,压力大得吓人。   从那以后,难民船像潮水一样涌来,到1980年,滞留在香港的越南难民已经超过十万人,政府把屯门的一栋23层工厂楼改造成难民营,最多的时候塞进去一万六千人。   全港各地搭起了十几个难民营,用铁丝网围起来,警察守着,活生生变成了一座座“城中之城”。   难民营里的日子很特别,政府管吃管住,每个大人每天发一百块港元,小孩减半,医疗也有保障,生病了有人看。   听起来好像不错,但实际上这种日子过久了会出问题,难民们语言不通,没法出去找工作,每天就在营地里晃悠,时间长了人就废了。   最让香港头疼的是难民营里的生育率,1986年的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家庭生三个多孩子,是香港本地人的两倍。   屯门那个难民营,生育率高达4.2%,每个月都有几十个婴儿出生,到难民营关闭的时候,光在那里出生的孩子就有八千个,这些孩子一生下来就拿香港身份证,成了香港人。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道理很简单,难民们没有工作,也没什么娱乐活动,整天关在营地里无所事事。   而且生活有保障,吃喝不愁,看病不要钱,生孩子也有人照顾,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家庭觉得多生几个也无妨,还有些人打着如意算盘,觉得家里人口多了,将来移民第三国的时候机会更大。   这笔账算下来,香港背的包袱越来越重,每年光维持难民营运转就要花一个亿,这还不算其他开销。   25年下来,香港在越南难民身上花了八十五亿港元,能修三座青马大桥了,联合国当初答应分担费用,结果到现在还欠着香港十一亿多,这笔钱基本上是要不回来了。   更麻烦的是社会问题,难民营里人挤人,卫生条件差,不同背景的人混在一起,天天闹矛盾,有些难民为了赚钱,愿意接受很低的工资,影响了本地劳动力市场。   香港市民一开始还挺同情这些人,时间长了就不耐烦了,毕竟自己辛辛苦苦打工,税金却要拿去养难民,心里不舒服是难免的。   1988年,港英政府顶不住压力,开始推行甄别政策,把难民分成两类,一类是真的因为政治原因逃出来的,可以安排去第三国;另一类只是想改善生活的经济移民,原则上要遣返回越南。   这个政策一出,难民营里闹翻了天,很多人为了不被遣返,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是政治难民。   这场拉锯战一直持续到香港回归之后,2000年,最后一个难民营终于关闭,滞留的一千多人获准申请香港身份证,正式成为香港居民。   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有的混得还不错,进入各行各业;有的始终在社会底层挣扎,语言不通,教育跟不上,只能干些苦力活。   回头看这段历史,香港的善意是真的,但代价也是真的重,20万越南难民涌入,不仅掏空了财政,还带来了治安和社会矛盾。   那些在难民营里出生长大的孩子,虽然拿着香港身份证,却始终有种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对越南没有记忆,但在香港又常常觉得自己是外人。   这件事给后来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教训,人道主义精神固然重要,但也要量力而行,盲目的善意如果超出了承受能力,最后伤害的不仅是自己,也帮不了别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