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说了,中国科技实力不简单!国内又一科技应用成果落地,估计让欧美又一次措手不及了! 刚不久,夸克把藏了挺久的 “C 计划” 给官宣了,之前外界猜来猜去,有说要造车的,有说要搞 AI 眼镜的,结果都不是,原来是个对话助手。 但这可不是普通的助手,核心是把搜索能力和对话体验拧在了一起,这在国内还是头一份。 能做到这步,背后不是小打小闹。夸克用了阿里最新的 Qwen 闭源模型当底盘,这模型之前亮相的时候,性能就能跟顶尖的那些掰掰手腕,参数和训练数据量都很扎实。 光有模型还不够,他们还和通义实验室搭了专门的小组,就盯着搜索推理和可信生成这两件事,说白了就是要让模型回答问题的时候,能把搜索到的信息当成依据,而不是凭空瞎编。 工程上要琢磨的细节不少,怎么挑检索出来的文档才不会掉坑里,怎么把这些结果和生成的内容融在一起,既顺嘴又有来源,这些看似零碎的活儿,恰恰是避免回到 “听着靠谱其实没谱” 老路的关键。 用起来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不一样。问个问题,它不会只丢给你一句结论就完事,会把相关的资料片段拉出来,还标清楚来源,你能顺着看到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 遇到医疗、法律、财经这些容易出问题的场景,它还会优先调用专门建的内部知识库,给出的内容更靠谱。 比如问个医疗相关的,会同时给症状解释、引用的医学资料,还会提醒什么时候该去医院;问法律问题,能给出相关法规的具体片段,不用再对着一句没头没尾的结论犯嘀咕。 对话也不是一问一答就结束,你能接着追问,它会顺着之前的内容补充信息,把判断的主动权交还给用户。 之前大家都盯着硬件琢磨,没想到夸克转头在 AI 的可信度上挖了个深沟。现在很多 AI 产品看着能说会道,其实经常编东西,用户心里没底。 夸克这波直接把 “可信” 做成了能摸到的体验,算是戳中了行业的痛点。他们没去凑硬件的热闹,也没追求把对话弄得多花哨。 反而沉下心做检索和生成的深度耦合,在数据来源管理、检索策略这些实在的地方下功夫,宁可回答慢一点,也要把依据亮出来。 这种思路已经看到了效果。现在夸克的用户规模超过 2 亿,一半以上是 00 后,这些从小泡在数字环境里的年轻人,对不靠谱的信息最敏感,他们愿意用,本身就是对这种 “可信 AI” 的认可。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冲进了全球 AI 应用榜单的第九位,这个排名不只是个数字,等于告诉外界,中国 AI 的竞争力不是靠模仿来的,而是盯着用户真需求磨出来的。 欧美那边还在琢磨怎么把 AI 聊得更溜、功能堆得更多的时候,中国这边已经找准了 “可信度” 这个突破口。 不是说技术多颠覆,而是这种务实的创新路子,刚好踩中了当下大家用 AI 的核心需求 —— 不求全能,但求可靠。 这种不追噱头、只解决问题的打法,往往最让习惯了技术噱头的欧美同行措手不及。 这两年中国科技成果密集冒出来,规律其实很明显,不是靠突然的灵感爆发,而是盯着真实场景一点点打磨。 夸克这个对话助手也是如此,把搜索的老本行和 AI 的新能力结合,解决了内容不可信的老毛病。这种创新不用喊口号,用户用着踏实,市场自然认账。 说到底,科技实力不是靠吹出来的,是靠一个个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堆起来的。 夸克这步棋走得稳,也再一次说明,中国科技的爆发不是偶然,都是盯着问题实打实做出来的,这样的成果,自然能让外界刮目相看。 欧美想跟上这种节奏,恐怕得先跳出 “重噱头轻实用” 的惯性,不然下次被打个措手不及,还是难免的。 参考资料:钱江晚报《夸克密谋了一个“C计划”,要当“吃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