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安世破产了谁的损失大?答案很简单,目前安世半导体是100%的中资企业,当初花了几百亿,真金白银收购的。所以说,安世半导体如果最终破产了,那么损失的只有中企。至于荷兰,原本就是抢夺的,能有什么损失呢? 表面看,荷兰似乎“白嫖”了价值268亿的优质资产,但撕开这场政治博弈的伪装,真相远比想象中残酷——中企的血汗钱打了水漂,荷兰的半导体产业却先扛不住了。 荷兰政府这次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规则武器化”。9月30日,他们搬出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以“治理缺陷”为由冻结安世全球资产,72小时内完成董事会清洗、资产托管、业务切断的全套动作。 这种“闪电战”背后,是美国施压的明证,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刚发布新规,要求持股超50%的中企海外子公司自动受制裁,荷兰第二天就动手抢人。 当中国商务部反手限制稀土出口,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立刻坐不住,每台EUV光刻机需要17公斤中国稀土,断供意味着生产线停摆。 更讽刺的是,荷兰法院在未开庭的情况下直接罢免中方CEO,这种“司法政变”连美国律师都看不下去,直言“这是21世纪的强盗逻辑”。 闻泰科技当年耗资332亿收购安世,是中国家电企业跨界半导体的标志性案例。收购后,中企投入147亿升级产线,将安世车规芯片良品率从92%提升至98%,成为特斯拉、宝马的核心供应商。 如今控制权旁落,不仅214亿商誉面临减值,更失去了新能源汽车芯片的“门票”。 荷兰的“胜利”实则是镜花水月。安世被冻结当天,德国三大车企CEO集体致信荷兰首相,警告若两周内不恢复供货,将把电动车产线迁往中国。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测算,安世断供将导致欧洲车企损失超200亿欧元,相当于荷兰全年GDP的3%。 更致命的是,荷兰半导体设备商ASML的股价暴跌12%,中国客户占其营收34%,失去中国市场无异于自废武功。 1986年日本东芝因向苏联出口机床被美国制裁,最终被迫拆分核心业务;2018年中兴通讯被美国断供芯片,缴纳22亿美元罚款才换来解禁。 如今安世事件与这些案例形成诡异呼应:都是中国企业通过合法并购获得技术,却遭政治干预被迫出局。 但时代变了。当年东芝事件后,日本半导体产业一蹶不振;如今中国已掌握稀土、光伏、新能源等反制筹码。 当荷兰冻结安世资产时,中国同步限制镓、锗出口,这两种材料占全球半导体用量的60%。结果立竿见影:韩国三星的存储芯片生产线停摆,美国格芯的12英寸晶圆厂被迫减产。荷兰想靠“抢资产”维持霸权,却忘了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安世事件暴露了半导体产业链的脆弱性。这家公司虽不生产最先进的3纳米芯片,但其车规级二极管、晶体管占据全球18%市场份额。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蔚来的换电站控制器都依赖安世产品。荷兰的“精准打击”看似聪明,实则暴露认知误区,他们以为掐住中游制造就能遏制中国,却忽视了中国在上游材料、下游市场的统治力。 这种战略短视与日本当年何其相似。1990年代日本半导体企业沉迷技术优势,忽视美国在操作系统、软件生态的布局,最终被英特尔、微软反超。 如今荷兰重蹈覆辙:安世被冻结后,中国车企加速转向本土供应链,比亚迪自研的IGBT芯片良品率已达95%,华为推出的碳化硅功率模块开始批量供货。荷兰的“抢跑”非但没遏制中国,反而助推了对手成长。 安世事件撕开了国际商业规则的遮羞布。当法律可以随时为政治服务,跨国并购就成了俄罗斯轮盘赌。 2024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暴跌31%,其中半导体领域下降43%,连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都暂停了收购计划。 但危中有机。中国资本正转向更安全的合作模式:宁德时代与匈牙利政府合资建厂,持股仅49%却掌握技术主导权;隆基绿能通过“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打入欧美市场。 这种“去控制化”策略,或许才是未来中企出海的新方向。就像古丝绸之路的商队,不追求领土占领,只专注互利共赢。 站在鹿特丹港的集装箱码头,堆积如山的汽车芯片包装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这些本该运往德国的货物,此刻却因一纸行政命令成了政治博弈的筹码。 荷兰人或许以为抢走了安世就掌控了未来,却不知他们正在亲手摧毁自己建立的商业文明。 历史终将证明,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任何试图用政治绑架经济的行为,终将被时代车轮碾碎。就像19世纪大英帝国用炮舰打开中国市场,21世纪的中国正用产业链韧性重塑游戏规则。 当安世的最后一台光刻机停转时,荷兰才会惊觉:原来最大的输家,从来都是自以为是的掠夺者。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